苍南:两岸“闽南情”奠定经贸合作基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林阿英本报记者任日莹
苍南:两岸“闽南情”奠定经贸合作基础
设立在苍南经贸合作区的浙闽副食品商城
作为台风“菲特”受灾地区之一的温州苍南又一次经受住了风雨的煎熬。两年前,苍南县被设立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两岸的经贸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其中一员的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文化交流带动经贸合作
苍南是一个土地面积相当于台湾1/28的小县城,而就在这个小县城里,有70多万人讲着闽南语,占了苍南县总人口的2/3,接近于台湾闽南语系人口比例。文化认同从远古蔓延至今,2012年,苍南县举办了首届“中国·苍南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节”,活动后不少参加的两岸同胞传递出“两岸同宗同祖”的文化认同感,而由两岸共同投资、占地面积达150亩的妈祖文化园则成为了妈祖文化的新景观。
作为浙江的“南大门”,苍南县坐落于其最南端,是长三角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处,与台湾隔海相望,霞关港到达台湾基隆仅120海里,比厦门至高雄的路程更短。早前曾有业内人士解读过苍南未来的发展:过去,浙江唯一一个开通对台海上客货运直航的台州市玉环县大麦屿港开通之初曾3个月发送旅客10322人;“因而在苍南与台湾之间开通海上客货运直航,发挥苍南霞关港作为浙江距离台湾最近的深水港口优势”。这个提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让台湾农民和农产品通过水路直接登岸,苍南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前景似乎会更广阔,而温州乃至整个浙江的赴台需求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海上通航活跃苍南和台湾两地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以“一处之通带动各处均通”的合作,更具前瞻性。
台商投资热情高
也许是共同的文化底蕴连接了海峡两岸全然不同的两座“城”。从台商一直以来的投资热情多少可以折射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已初见成效。2012年一年,台湾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台南大亿企业集团、远雄集团、台湾台肥集团、力氏国际海运集团、台湾商圈总会等一批台湾集团投资者踏入了“苍南门”,台湾采风美容医学集团与苍南县正式签订了6亿元的投资意向书,将进驻大陆市场的第一步落在了苍南。2013年,苍南迎来一批“重量级”商户,海峡两岸17家企业参与的13个投资项目,签约金额达36亿元。与此同时,苍南主动走进台湾,进行招商推介,2012年5月的温州党政代表团赴台考察,苍南在此次考察中重点包装了包括现代农业、风景旅游、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等54个重点项目随团招商,并接待了有投资意愿的台湾农训协会、力氏海运集团等台商16批次。
为了更好地促进苍南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苍南县十分重视招商并引进一批大项目,强化各项配套服务,出台了苍南县鼓励台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文件,建立了招商引资责任制和台资项目落地领导全程负责制及绿色通道制度。“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模式也颇具看点,苍南积极组团参与浙洽会、厦洽会、西洽会等各种两岸经贸交流展会活动,组团赴台湾进行交流对接活动,并邀请国内台商协会、台企负责人和台湾本岛的企业、团体、单位、个人来苍南考察交流,增进了解。
发展要“谋”创新路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把“温州都市圈”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苍南县从浙江省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的末梢一跃成为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在已经拥有霞关对台小额贸易、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对台经贸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苍南县设立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作为浙江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浙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并列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新的一步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模式的探索始终是区域经济的重点,更好的苍南需要创新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