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支付企业抢食跨境业务风险防控面临考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支付企业抢食跨境业务风险防控面临考验

随着首批外汇支付牌照的发放,原来需要借道国际卡组织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可以直接进军跨境支付市场,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paypal等境外第三方支付虎口夺食。

日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牌照已经悉数发放,涉及支付宝、汇付天下等17家支付企业。这是继今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展开相关试点工作之后,正式允许试点支付机构集中为电子商务客户办理跨境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

产业链多位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汇支付牌照解决了第三方支付企业与境外支付机构在跨境支付业务上的资质问题,但是如何从现有市场格局中争夺份额并不乐观,支付企业跨境支付带来的监管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从间接到直接 “奇怪了,支付宝不是早就可以购买国外的东西了吗?”外汇牌照的发放让整个第三方支付及相关产业链都激动不已,很多用户却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所在,一位支付宝用户在看到相关消息时即发出如此的疑惑。

对此,第三方支付研究专家、中国支付网负责人刘刚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境外网上商家很少为大陆用户提供人民币结算或者结算流程非常烦琐,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多是和境外第三方支付机构、国际卡组织合作,通过共享账号“曲线”实现跨境支付。

财付通相关人士表示,早在2011年9月,财付通就与美国运通合作,为用户分配一个运通国际账号,充值人民币即可到境外网站消费。去年年中,支付宝还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子公司DataCash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后者的商户可受理通过支付宝进行的支付交易,并在结算前将人民币支付转换为相应货币。“拿到外汇支付牌照之后,网上跨境支付流程转变为,用户向支付企业支付人民币,再由支付企业通过其关联的银行购汇,然后将购来外汇支付到目标海外商户,整个过程由支付、购汇、付汇三个环节完成,只需点点鼠标就能完成。”易极付一位人士说。

与国际卡竞争

近年来,中国跨境网购市场呈现逐年翻倍递增趋势。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483亿元,较2011年上涨82.2%。尤其可观的是B2B外贸领域,201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为2.3万亿元,在外贸整体放缓的背景下逆势增长31.5%。

易观国际互联网金融分析师张萌还指出,第三方支付的传统国内业务竞争已经成为红海,境内人民币业务的费率只有千分之几,而跨境支付业务的费率高达2%—3%,在这种背景下,跨境支付将成为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业务新的增长点。“前景虽然很好,本土支付企业进军跨境支付却非易事。面临的竞争除了国际卡组织,还有境外支付企业PayPal,已经在中国为跨境外贸电商提供外币在线支付服务很多年,无论在客户资源还是在服务能力上都具备先天优势。”刘刚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另一方面,跨境外汇结算业务中,支付链条扩大境外更多的商家,支付企业需要争夺更多的商家才能使得用户的跨境支付最终落地。

监管与风控待完善

虽然牌照已经发放,支付企业在跨境支付业务方面仍有着支付业务领域和单笔支付限额方面的限制。例如,货物贸易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1万美元,留学教育、航空机票和酒店项下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5万美元。“国内对个人兑换外汇的管制较为严格,不仅是国内支付企业,paypal等境外支付企业也有单笔最高1万美元、每年最高5万美元的限额。绕过这个也很简单,以直系亲属的名义再开一个账户,只是操作麻烦了一些。”paypal的一位销售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互联网行业资深律师赵占领表示,在支付企业跨境业务中,实际上是由支付企业统一为用户到银行汇兑,银行显示的申报人均是支付企业,实际付款人的真实信息被掩盖,难以获取真实交易性质、交易对方等方面的资料。不法分子通过制造虚假交易,就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资金转移,给国家的外汇监管造成挑战。

此外,对于支付企业而言,汇率的浮动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环迅支付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早期支付企业的跨境业务主要针对海外用户网购中国商品,而如今批准的跨境支付业务主要是针对中国用户网购海外的商品,因此牵涉到货币汇兑的问题。“汇兑损益是个全新的挑战,支付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汇兑风险应对机制。”上述支付企业人士说。

此外,记者获悉,这次牌照是在今年3月试点的基础上发放的,为期半年,之后还会做出相应调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