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健康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健康产业
 

2013年10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健食品频现非法添加“黑洞”

产品利润高达600%生产成本仅占5%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邓文标

产品利润高达600%生产成本仅占5%保健食品频现非法添加“黑洞”

9月12日,北京阳光一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一佰公司)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的保健食品在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行动以来,全国最大的保健食品制假售假案件,涉及全国23个省、140多个城市,总案值达800余万元。

案件缘由是广陵区糖尿病患者在食用山芪参胶囊后出现极大的不良反应后,经扬州市药监局检测发现山芪参胶囊中非法添加了有毒有害的盐酸丁二胍。

“山芪参”掺毒

引发保健品大案

9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阳光路一号的阳光一佰公司,该公司占地面积大约为3000平方米,曾占据广泛保健食品市场的阳光一佰公司如今大门紧闭,只剩下王强和张斌(化名)两名员工。

王强告诉记者,阳光一佰公司成立于2001年,自己是在公司成立不久后由董事长习文有的朋友介绍过来工作,当时只有十几名职工,很多保健产品都只是在研发阶段,直到2009年,才开始研制山芪参胶囊,经过测验发现很多患有糖尿病的职工亲戚吃了山芪参胶囊后效果很明显,后来开始大量购买原材料生产并打入保健品市场。

记者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上查询发现山芪参胶囊保健食品的批号,有效期从2011.07.22—2014.12.20,而在阳光一佰公司官网看到的二十余种保健品中却没有看到山芪参胶囊。王强告诉记者山芪参胶囊的销售是通过市场直销,由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各地建立销售点,不到一年的时间市场销售量就很可观,阳光一佰公司凭借山芪参胶囊在保健食品市场中渐有名气。

对于阳光一佰公司制假售假有毒有害的保健食品一案,记者连线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法院,法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案是由区人民检察院立案移交到区人民法院,一审庭审16个小时后并没有当庭宣判,案件涉及公安、药监、卫生等多部门的工作,需要合议后才能判决。

公诉机关指出,2012年8月9日,深圳市药品检验所从湖南省长沙市经销商处被抽检的阳光一佰公司生产的山芪参胶囊中检出国家禁止添加的盐酸丁二胍。而在获知检测消息后,阳光一佰公司仍然继续生产、销售含有国家禁止添加的盐酸丁二胍的山芪参胶囊,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涉案价值达800余万元。

保健品高暴利

成本只占5%

阳光一佰公司是从2009年开始研制山芪参胶囊,2011年批量生产山芪参胶囊,在2012年时,市场销量好,公司职工都加班加点的生产,库房很少有剩余山芪参胶囊的成品,张斌告诉记者。

“山芪参胶囊出厂价为65元/盒,市场零售价为498元/盒,每个疗程10盒,出厂价从未变过。”张斌说道。

中国保健食品诞生于1996年,这个新兴行业现已发展到年销售逾千亿元的规模,保健食品利润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尚仕兴源国际保健品批发市场,发现商铺的店主们“很忙”。记者了解到由广州市名流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巴马汤中药浴足粉市场价是55元/盒,批发价8元/盒,而记者在国食药监总局证实其包装盒上标注的生产批号并不存在。山芪参胶囊和巴马汤中药浴足粉产品利润高达600%,而批发价只占销售价10%左右保健产品,其成本价无疑是很低的。

业内人士指出,保健食品的生产成本占销售价的5%左右,广告宣传和营销成本也在5%,而潜在的市场和暴利,是导致行业乱象丛生的主观原因。

记者了解到,山芪参胶囊在市场上的宣传口号是十天降血糖,而其功效明显,是由于在胶囊中非法添加了具有降血糖功能的违禁化学药物。

中国消费者协会张政告诉记者,保健食品市场良莠不齐,虚假宣传问题突出,今年上半年,中消协受理保健品投诉2318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有521件,占22.5%。

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约有25000家,年产值约2800多亿元,老年人群占据近80%的消费群体,而在老年人群加剧和暴利的驱动下,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表示,作为朝阳产业的保健食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部分企业未取得批准文号或“套牌”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违禁药物,虚假宣传保健功能等,使得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而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不足,部分产品生命周期短,直接制约了行业的更好发展。

虚假宣传

致产业陷诚信危机

2012年5月24日,阳光一佰公司生产的山芪参胶囊就被上海市药监局检验出添加了国家禁止药物,而记者在阳光一佰公司的官网上看到的9款产品中就存在3款没有获得国食药总局的生产批号。

保健食品在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当前保健食品行业问题突出,部分企业以概念造势,虚假宣传,轻视产品安全和质量,导致产业陷入诚信危机。而部分行业协会也充当着不光彩的角色。

此前,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在《关于严肃查处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问题的通报》中指出,“关于严禁对企业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以及各种变相排序、评比行为。除按法律规定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外,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单位、企事业单位及民间组织正在举办的对企业的各种评比活动一律停止,并认真搞好治理整顿。”

不过,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的市场调查表明:一方面是乱排序、乱评比不但没有“一律停止”而且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采取走捷径投机取巧沽名钓誉搞不正当竞争的方法,主动寻机参加一些乱评比、乱评价、乱评奖、乱排序活动;有的违反规定不经国家批准擅自出国领奖,并利用其结果广泛进行宣传。

业内人士表示,保健产业不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的监管体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审批环节,而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监管形同虚设。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保健食品研究所研究员吴庆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种保健食品最多只能有2种保健功能,其标示的保健功能必须与批准的保健功能一致,一旦发现保健食品的功效好于药效,那这种保健食品肯定有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