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改革”暗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警惕“假改革”暗礁
经过今年连续动作,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 “从这可以看出,新一届政府真正的着眼点是转变政府职能。”9月30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解志勇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行政审批有自我授权嫌疑
解志勇表示,改革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让市场对资源起更大的配置作用。只要市场能自主决定的,或者通过事后监管就可以的,要么下放,要么直接取消。
解志勇说,行政审批不纯粹是行政许可,要比后者宽泛得多,有自我授权的嫌疑。《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市场能自主决定的,人民群众能自主决定的,都可以不设许可。但现在行政审批无形中钻了法律的空子,制约了市场活力。
解志勇表示,符合“取消或者下放”这两个特征的,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和经济运行有关的行政审批领域。
各种经营性的东西都可以在事后进行监管的,各种商品、服务、贸易都是可以在实际运行中进行监管,不需要提前经过审批。开一个商品买卖、服务或者贸易买卖,如果都先经过审批,隔了好几年才能开办,很多商机就过去了。最好让市场自己决定,如果干几年自己不行,它就会自生自灭,自我淘汰。
同一项行政许可,实际中设了很多关卡,比如办一所民办学校,有可能教育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和其它部门都来管,审批完了对学校根本起不到什么约束作用,就不管了。一旦出现违法的事情,没有一个主管部门去管。这种现象匪夷所思。
解志勇举例说,电信领域这种情况更多。“又让它备案,又让它申请证照,又让它审批,那么多的繁杂手续,还是管不了诈骗短信、造谣等。不如取消审批,直接明确哪种行为出了什么事情由谁来监管、来查处、来负责就行了。”
权力寻租会不会减少?
目前这五批取消和下放的效果如何?解志勇明确表示,目前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权力寻租会少了,行政成本至少是降低了,可以预见的是,市场活力应该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解志勇坦言,下放和取消的效果无法一概而论。涉及投资主体能够自主决定的行业,应该让其自主决定。还有,加入世贸以后,对国外的投资主体还有一些优惠政策,这对国内企业不够公平,应该一视同仁。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行政审批方面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解志勇预计,有些部门会有一些合并,比如说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很多部委都有一些工业运行部门等,面临着合并或者取消。
解志勇说,改革中有的项目名义上取消了,暗地里又改头换面出现了。在转变职能的观念上,地方跟中央还不在一个步调上。本届政府要下决心削减1/3以上,那就是500多项。现在已削减200多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记者了解,一些地方政府为配合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也在纷纷削减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以四川省为例,今年以来,已陆续削减和取消行政审批达300项。
水利部办公厅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水利部已陆续取消水利工程开工审批、水文监测资料使用审查、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单位资质认定等审批项目。
防止出现新变种
改革不仅是取消,更多的是下放,下放到地方。这又引出一个新问题:地方会怎样运用这些权力?有的审批虽然取消了,但换个样子又出现了。地方政府会不会按照过去的模式继续强化甚至寻租?
对此,解志勇表示,取消是一个方面,监督机制和落实也很重要,需要防止出现新的变种,对审批设定的程序要进一步完善。
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时强调,通过减少核准和行政审批事项,不仅使企业在更大程度上拥有投资“拍板权”,把投资引向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域,又可让政府腾出更多精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好该管的事。这就需要加快配套改革和法治及相关制度建设,在有序推进“放”的同时,“管”也要跟上,切实做到放、管结合。依法及时公开项目核准和行政审批信息,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打破分割、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各地要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更加扎实有效地推动消化过剩产能,防止盲目建设,使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发展方式同步推进。
【链接】
行政审批现明减暗增游戏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日前表示,在利益的驱使下,部门和个人不愿意放弃审批权力。即便在中央的高压政策下,这些人依然会用各种办法固守权力和利益,导致出现了很多“假改革”现象。
这些“假改革”包括审批事项的明减暗增、边减边增,甚至还有假减真增等。比如,很多行政部门机关仅取消那些常年不用的行政审批项目;还有的则把多个许可审批事项合并,从上报的数量上看,似乎减少了,但实际上这些许可事项仍然存在,只是一个许可里包含了若干许可而已。
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在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变相地出现了很多新的许可审批事项。这些新的审批事项被冠以新的名称出现,如核准、备案、指标、计划、验收、审批、考核、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