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传统产业硬伤安徽深度调整产业布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吴明张晓梅张骅
弥合传统产业硬伤安徽深度调整产业布局
马钢新区四钢轧总厂钢区操作人员正在细致确认铸坯表面质量 黄永安 上善中 秦军/摄
最新数据显示,1—8月份,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389.7亿元,同比增长13.9%,与1—7月份持平,继续保持全国第2位,中部第1位。这些数据表明,安徽经济和全国一样开始止跌回升,但具有较大拉升作用的煤炭、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却回升乏力,有的甚至仍有下探的趋势。
优势产业承受巨大压力
煤炭、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一直是安徽的优势产业,但这批传统产业自2012年初开始,已显得增长乏力,往日的优势产业承受着巨大压力。
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新集能源是安徽省四大煤炭企业,受宏观环境影响,四大煤炭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淮北矿业和皖北煤电的冲击最大。淮南矿业和新集能源由于较早地进行煤电一体化战略调整,从而在这次冲击中相对受影响较小。
马钢作为安徽钢铁企业代表,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没有摆脱铁矿石涨价的挤压,在这轮产能过剩的风潮中依然面临着超强的压力,虽然进入下半年销售和利润开始止跌回升,但活力明显不足。
具有世界水泥话语权的海螺集团也同样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但他们凭借资源、规模和品牌优势依然占据着水泥市场的主导优势。而同样具有世界水平,首个安徽千亿元企业的铜陵有色也再没有昔日的强盛,因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而脚步放缓。
这些传统产业受到如此冲击,一方面确实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而无法回避,另一方面是产业自身的局限。比如煤炭产业,受市场影响价格一直低迷,而安徽煤炭因地质条件的限制成本无法下降,因此在这次竞争中必然会落在下风。而这几年的产业调整大多是投向与之相关链的煤化工、煤焦化等下游产业,它们也同样因为市场因素而饱受痛苦,有的甚至出现越延伸产业链越亏损的状况,让人十分尴尬。反而转向其它领域或行业的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装备制造业冲在前列
8月份全省装备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4.79亿元,同比增长14.4%。
其中:金属制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3.85亿元,同比增速19.1%;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83.41亿元,同比增速21.7%;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197.11亿元,同比增速15.2%;汽车制造业完成275.27亿元,同比增速8.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29.34亿元,同比下降9.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610.53亿元,同比增速14.3%;计算机、通讯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195.25亿元,同比增速40.8%;仪器仪表制造业完成32.27亿元,同比增速14.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业完成10.74亿元,同比增速8%。九大行业增速与7月份基本持平。
这些数据显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在经济低迷时期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势头。安徽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认为,这是安徽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制造设备和工艺水平提升的结果。
多年来,安徽省一直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为此,成立了“合芜蚌”高新产业和技术试验区、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等多种政策措施叠加的发展特区,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等新型企业,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合力叉车的大吨位电瓶叉车、星马汽车的新型重卡都成为市场上的宠儿。
消除工业经济“两极分化”
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9亿元,增长14.3%,增幅比上月提高4.8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4.3%。
纵观近几年安徽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很怪的现象,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安徽大中型以上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当时,很多人疾呼,安徽经济差就差在民营这块短板,为此,安徽提出了“全民创新创业”的战略举措,从人、财、物上给予支持,使得民营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诞生了一批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高精尖民营企业。
在今年2月举行的全省民营经济大会上,再次出台了安徽民营经济发展20条,这20条的含金量主要表现在人才支持、财政配套资金、税收方面。这20条发展意见列出了55点分工要求,涉及包括经信、发改、财政、税务等几乎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对政策不落实的部门和市、县、区,还将进行问责。可以说,安徽民营企业发展的春天到了。
在民营经济表现强劲的强烈对比下,安徽省国有规模以上企业表现明显欠佳,尽管这些企业采取了各种措施,仍然无法扭转颓势。一位分管工业的政府官员表示,安徽省国有大企业传统产业占有的份额较高,这也是受到冲击最大的部分,如果要减少“两极分化”出现的频率,根源仍然在全省产业的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