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区域经济
 

2013年9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底特律虽破产,但在地球的另一端,多个中国城市却在做着另一个“底特律梦”。它们会否步底特律后尘?

中国城市的“底特律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谢育辰李致鸿

中国城市的“底特律梦”

“中国的底特律”在哪里?曾经令人引以为傲的称呼,如今却变得充满讽刺。当地时间7月18日,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宣告破产,虽然城市破产在美国并不是新鲜事,但在正经历着产业布局大变动的中国,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中国,谁会成为下一个底特律?那些自称是“中国底特律”和正准备成为“中国底特律”的城市,自然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

重庆: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底特律申请破产之前不久,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决定把重庆建为“中国底特律”。

其实重庆的这一构想酝酿已久。2012年,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市汽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要将重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制造基地。《规划》提出到2015年,重庆整车产能将达到480万辆。若规划顺利达成,重庆成为中国的“底特律”铁定无疑。

重庆欲成为中国“底特律”的决心不是喊出来的。为争取上汽通用五菱第三生产地的落户,重庆与西安、成都两大“强敌”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赛跑,最终脱颖而出。配套零部件企业去年在重庆,也以近乎“一月一个新工厂”的频率,密集地在渝拿地建厂。

动作不断的背后,既是商机,也有杀机。底特律靠汽车安身立命,它把全美国几乎所有的汽车产业都集中在自己的地盘上,然而,这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单一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中暴露出其致命的缺陷:抗风险能力差。人们对重庆的担忧也正源于此。

不过,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告诉记者:“重庆的产业结构与底特律有明显区别,汽车产业只是重庆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据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为工业累计投入1.5万亿元,重点振兴电子信息、汽车等七大产业。相比于底特律只做汽车产业而言,汽车只占重庆整个工业产值的20%,电子产业也占20%。未来,电子产业可能将上升到40%,并且重庆的服务业发展也颇具规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重庆又不是底特律,只是前路漫漫,谁也不能轻易许下一个未来。

广州:嫁不出的姑娘该找个新婆家

底特律要给世界装上轮子,而广州为了给中国装上轮子,已经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无论是三大支柱产业,还是近年提出的十大核心产业,广州都把汽车产业放在第一位。即使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思路中,也把汽车产业放在四大制造业的第一位。而这并非是广州的本意,只是苦于一直没能找到替代汽车产业的巨型产业。

工业空心化问题犹如藏在广州地底的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底特律汽车产业的空心化压力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汽车工业的转移,尤其是来自于日本强劲的汽车工业的竞争。而广州的汽车工业目前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包括因为能源短缺、城市道路容量有限、汽车尾气排放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制造业工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对汽车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广州的重化工业高度依赖汽车工业,而如果有朝一日汽车工业失灵时,广州又该去哪里寻找它的新婆家呢?

过于倚重日系的汽车生产线,或许会成为广州汽车工业失灵的导火索。当广州需要对汽车产业进行升级,比如发展新能源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又或者试图寻找汽车以外的支柱制造业时,庞大的日系车厂可能会反过来对广州形成讨价还价的压力;而受钓鱼岛争端的影响,中日关系也变得扑朔迷离,日系汽车销量在华持续走低,日系车厂集体出走似乎离广州越来越近。

“底特律们”的悲欢离合

不止重庆、广州,把底特律奉若神明的,还有长春、武汉等城市。中国汽车发展的盲目性,其实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底特律”中体现出来了,而这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当属长春。张志勇告诉记者:“长春喊得最早,对一汽的依赖太过严重,很有可能出现底特律的下场,必须早作打算。”

中国的城市若真要向底特律看齐,由于有“不可能破产”的逻辑支撑,其最终的后果可能远比破产可怕。在许多地方仍然以GDP论英雄的思路下,规模效益仍旧是最佳的选择,只是表面上迅速扩产,但实际上投产很少,极易形成不良资产的快速堆积。

汽车行业的分析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由于限购控制措施和购买力大部分释放,汽车容量已经饱和。二三线城市也将出现城市限购和消费饱和的双重利空。产能最后形成了,需求却几乎停滞。而一旦产能不能开足,庞大的生产线、广袤的汽车产业用地,又该何去何从?一些企业厂房闲置、车间空空如也,产能过剩的端倪已经显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