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放弃价格战是一种成长自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昌成
电商放弃价格战是一种成长自觉
王利博制图
没有往日节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喧嚣,今年的中秋节竟然是如此的宁静。
这感觉有点不真实。
不过,几乎所有的电商没有进行“价格约战”、“价格对抗”,让捂着钱包计划节日血拼的消费者有些失望,这是真实的。
去年中秋节,电商价格战打完,各方都忙不迭地主动宣告自家的战绩,京东称自己全天大家电销售破3.5亿元,苏宁则宣布日销售3个亿,国美没透露数字,不过依然强调自己销售比平日增长4倍。
今年尚没有电商就中秋销售额表态,显然消费者的购物热情还没有足够高涨,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就是电商的价格力度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
对于电商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如果没有低价促销,依然还能够黏住消费者,就有足够的资本在电商界挺直腰杆。
走过喧嚣是理性。此前,我们谈及电商,除了价格还能谈些什么?当所有的电商都在宣传自己是全网最低价的时候,我们该相信谁呢?没有一分钱买不来的忠诚,这是电商价格大战的商业逻辑。逻辑对了,不代表路走对了。
有人曾对去年中秋之后参加价格战和没有参加价格战的电商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发现,亚马逊与天猫基本没有参战,它们的流量曲线没有出现一个猛增的值,但它们的流量也并没有因为苏宁与京东的降价促销而减少,继续保持在它们原有的轨迹上。
而京东和苏宁,虽然创造了一个峰值,但降价促销之后,流量迅速回落到惯有水平。
这说明,降价促销只能带来一时的流量,而并没有将整个网站的日常流量水平提高一个数量级。可见,在电商竞争这样一个马拉松式的赛事中,短期百米冲刺并不能对比赛结果造成影响。相反,可能因为过于冒进,过早透支体力,导致节奏紊乱,惨遭败局。
电商之所以热衷价格战,就是因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地吸引流量的方法。表面上拼的是价格,实际上拼的是谁更敢于烧钱。这是没有底线的商业竞争。如果竞争如此简单,电商最后的胜利者一定就是最有钱的,反过来说,只要有钱的就是最后的胜出者。显然,这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经历去年高强度的价格大战,电商们已经醒悟过来。
尽管今年没有忙于价格大战,电商们还是很忙:忙于搭建平台,忙于数据挖掘,忙于物流建设。从明着拼价格,到暗着拼体验,电商已经进入理性成长的通道。
消费者并不完全只关心价格低不低,更关注产品多不多,体验好不好,配送快不快等等。与此同时,大批传统零售企业和品牌制造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将已经成熟的品牌从线下复制到线上,这进一步加速了电商的成长与成熟。
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7542亿元,同比增长47.3%,预计2013年全国网络购物交易额有望达17412亿元。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规模,电商更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性姿态矫正自身的角色定位。
今天的电子商务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业态,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行业本身的发展。更进一步说,应该把电商摆在有效激活内需、促进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和转型核心动力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一个使命定位,电商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