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中国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中国策
 

2013年9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化再获突破
人民币全球弱势地位犹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国际化再获突破人民币全球弱势地位犹在

王利博制图

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全球外汇交易额在过去3年时间大幅增长,人民币跻身全球十大外汇交易货币之列。调查显示,过去3年人民币日均交易额由340亿美元增至1200亿美元,占全球外汇交易额的2.2%,在全球外汇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已由2010年第17位升至第9位。

分析人士认为,跻身全球第九大货币,说明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处弱势地位。

数据显示,中国GDP已占全球GDP总量的11.75%,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占比提升至11.1%,但人民币在货币交易量中的占比仅为1.1%。

人民币仍处全球

货币体系中弱势地位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达8.25万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占比提升至11.1%左右。然而,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然弱势。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分析,中国GDP已经占到全球GDP总量的11.75%,仅次于美国的22.4%,居第二位,但美元在货币交易量中的占比高达43.5%,同时,一些经济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如瑞士,其GDP仅占全球的0.9%,而其货币交易量却远高于人民币的份额,占到2.6%。这表明人民币弱势地位较为明显。

目前人民币在欧洲和美国使用率跟交易量仍然较低。根据BIS报告及香港金管局报告,离岸人民币交易量香港占有的份额为65%左右,而欧美地区交易量较低。“关键原因在于人民币不能在欧美地区进行有效交割。”业内人士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交通银行最近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指出,当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障碍包括:中国当前贸易大而不强,企业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与能力均不足;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滞后于中国贸易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

首选周边国家推进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

2009年7月,中国央行正式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为内地企业、银行在我国港澳地区和东盟等境外地域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具体指导,标志着人民币迈向贸易结算货币的第一步。

2008年至今,我国已先后与超过20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但却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从空间上来说,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区性强国,与邻国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首先选择了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推进,其次是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称。“而在人民币区域化这一过程中,首先让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进而通过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发展,让人民币成为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最终再让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潘向东指出。

人民币如何

在海外“留得住”

专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人民币如何能“走得出去”、如何能在海外“留得住”、如何能“回得来”这几个方面。

“目前,跨境结算规模不断扩大,近来国家又开始鼓励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人民币留在境外。但其他国家接纳人民币也是有条件的,要么需要购买中国的产品、设备、服务,要么需要投资中国。”

接下来,人民币在海外还得“留得住”。“这需要积极培育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创新人民币投资产品,使海外人民币有足够丰富的投资渠道,这样才能够逐步形成海外人民币市场,扩大人民币在海外的影响。”潘向东指出。

最后,要人民币真正“运转”起来,还需要有效的回流渠道。

“首先,可以探索地方政府、商业企业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债券,并允许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能够汇回内地;其次,也可推进外商人民币的直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行股东能够以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再次,可以开展内地和香港银行跨境贷款的试点,香港人民币存量不断增加,人民币的利率也相对较低。同时还可以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在香港募集人民币资金在境内开展证券投资业务,拓宽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潘向东认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