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金融投资
 

2013年9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觊觎中国市场国际投行比拼“中国功夫”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觊觎中国市场国际投行比拼“中国功夫”

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在利益的吸引下,中国无疑成为了国际投行们的竞技场。

8月中旬,有外媒报道,由于涉嫌通过雇佣中国高官子女获得在华从事相关业务的机会,美国知名投行摩根大通遭受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

有分析称,自进入中国市场后,越来越多的外资投行选择雇佣有政府背景的官员子女或亲属担任要职,以帮助外资投行获取中国国有企业在美国或中国香港上市的承销项目。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不差钱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赴海外上市,这让国际投行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在利益的吸引下,中国无疑成为了国际投行们的竞技场。

利益驱使

国际投行盯紧中国企业

在海外上市的央企当中,摩根士丹利是一个颇为活跃的投行。

多年来,摩根士丹利参与了中国多个大型上市项目,包括1997年中国电信(香港)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2000年6月中国联通同时在纽约和香港两地上市;2001年12月中国铝业同时在纽约和香港上市;2002年11月中国电信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2004年5月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后续H股/美国预托证发行……几乎每一年都有大型央企在海外上市的杰作。

在中国市场,摩根士丹利并非一枝独秀,另一国际投行高盛“成绩单”同样炫目。在后者参与的重大项目中,有中国移动于1997年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等。

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之外,美林、瑞银等几大投行均在中国市场斩获颇丰。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2005年前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外资投行纷纷在北京、上海等中国中心城市举办有关中国市场的投资推介会。这些历史悠久、世界领先的外资大投行粉墨登场,目的就是争夺中国市场。”一位投行资深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

“在中国产业转型、金融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出现,国际投行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方面,我国央企绝大部分和国际市场联系紧密,需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比较规范,有利于央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海外上市,能够提高央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述投行资深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国际投行的

“本土化”战略

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几乎每一个项目都会让国际投行赚得盆满钵溢。

马遥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国际投行在中国市场的各项动作多有迹可循,由于涉嫌金额较多、涉及企业多为上市公司,国际投行的一举一动都被舆论媒体、监管部门重点披露。

“然而,为了避免投资信息过早泄露,国际投行也会选择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与中国企业合作、吸纳中国本土人士等手段来避开投资者的视线。”马遥说。

据记者了解,开设合资公司曲线进入中国市场是国际投行敲开中国市场大门的一种重要手段。

1995年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合资组建中金公司,成为当时“唯一特批合资进入中国”的外资投资银行。通过合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得以为许多中国公司提供海外上市服务,其所服务的项目共筹得总资金超过100亿美元。2004年,由高盛参股的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获准组建,“曲线”进入中国市场。

调查还发现,在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等国际投行承揽的中国国企赴海外上市的项目中,任职于各大投行的中国区高管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及在国内有丰富人脉关系的官员子女成为外资投行聘用的首要人选。

“醉翁之意不在酒。”上述投行资深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一些国际投行之所以青睐一些官员子女,根本原因还是寄希望于这些官员子女的人脉关系和权力作用,打通关系帮助公司获得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承销项目,从而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另据记者进一步调查,国际投行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基本上都有一个得力的中国团队“打前站”,这便是国际投行的“人才本土化”策略。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并购,既有丰富经验又懂中国国情的人才很受国际投行青睐。相对而言,这些人更知道怎么跟中国客户洽谈。”上述投行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过去近20年国际投行在中国拓展业务,其在华高管团队‘功不可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