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3年9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吉民的故事:
20年追逐民营银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刘吉民的故事:20年追逐民营银行

71岁的刘吉民与《中国企业报》记者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恨不得今天申请,明天批下来,后天就开业!”他对成立民营银行的心情如此迫切。

连日来,刘吉民在济南、淄博、上海等地不断奔波,筹备实现他怀揣多年的民营银行梦。刘吉民是山东省小额贷款企业协会会长,也是汇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多次被召集参与山东金改《意见》的起草和讨论。

刘吉民的民营银行梦一做就是20年。他于2008年在淄博创立的张店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4亿元,是山东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短短几年,员工人数从区区十几个发展到如今的近120人。恰好山东金改试点城市之一就有淄博,他的企业顺理成章加入了申请民营银行之列。

“久旱逢甘霖” “目前尚处于审批环节。”刘吉民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探索设立民资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让我感觉民营银行成立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于是我不断地给山东省金融办、银监局写申请,期盼设立民营银行。

更让刘吉民高兴的是,山东金改《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面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其中明确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不能参与,只有纯民营企业及自然人可以参与。

早在1994年进入金融业以后,刘吉民就希望创办民营银行。多年以来,他给山东省金融办、银监局写过多次申请,希望设立民营银行。日前山东金改提出将淄博作为民营企业试点民营银行的地区之一,着实让刘吉民高兴坏了。他这样形容自己申报成立民营银行的心情:“久旱逢甘霖,如饥似渴。”“银行批下来是一方面,关键的一方面是会经营、管理好,这是关键的。资金实力不用说了,怎么干得起来,干得好,我在积极努力。”

刘吉民好学,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管理、金融、哲学等各类书籍。在国内,刘吉民不但学习民生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对农信社在小额贷款方面的诸多地方也学习借鉴其精髓。自从事金融业以来,刘吉民先后参观了尼泊尔、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的大大小小银行,借鉴他们的经营理念,学习人家的运营模式。“机会来了,那就创造条件,争取赶上第一班车。第一班不行那就第二班,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刘吉民告诉记者,他自认为企业在竞争上条件比别人优越,不仅有资金实力,关键在银行以后的经营方面也有经验和基础。

按民营银行的要求经营小贷

有认知和理念还不行,还要在组织构架上、经营方式上以及经营产品上做准备。为了迎接民营银行的成立,刘吉民在三个月内将团队增加了几十人。虽然是小贷公司,刘吉民要求公司必须严格设风控、贷审会、财务等部门,多年来一直坚持像经营银行一样来要求自己。

他把自己的小贷公司比做“游击队”,银行是“正规军”。“民兵就是会打枪,正规军那陆海空都有。”刘吉民说,游击队有自己的打法,也具有战斗力。在游离战斗的过程中,刘吉民积极探索,打造培育市场客户。“一般银行都是爱富嫌贫我才贷款给你,而我是雪中送炭,扶持给他黄金沃土,通过资金资本上其他项目扩大生产获得利润获得财富。”

“我现在做的小贷公司就是按照民营银行的要求和模式去做。”刘吉民坚持对客户的“四送”:送思想文化,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进行城镇化经营;送项目,有好项目给农民推荐;送技术,送人才。虽然有这样那样客观原因,这些方面做得不是很理想,但他一直在坚持朝这些方面努力。

脚踏实地迎接民营银行

刘吉民的银行梦即将实现。“做民营银行,要做市场金融,播种子,做国际标准的市场化银行。”刘吉民憧憬着,“我要在中国大地上播种,扎根于真正的市场民营,做一流的银行,在5年、10年以后达到中国数一数二的银行。目前,就是脚踏实地的迎接民营银行。”

此时的刘吉民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子。“我要求的银行标准是怎么服务好,比如一年365天,银行24小时营业服务,国内银行做不到,我们要完善这方面的服务。并且从感情上要求员工把客户当成叔叔婶子大娘兄弟姐妹去办业务,形成真正的优质服务。”

这几年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解决,就在社会上贷款,4分、6分甚至到了一毛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高利贷怪胎。所以,刘吉民呼吁早日放开民营资本办银行,赶紧改革,按市场化经营。“当然也不能欲速不达,要想根深叶茂,必须练好企业的基本功。”

在民营银行的风险防控方面,刘吉民认为,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是必须严格把控的。从做业务到审批部门不能掺杂感情,不能没有原则。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