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物流业“加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物流业“加挡”
 

2013年9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改增”致物流业成本增加2000多万

【物流业“加挡”之难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物流业“加挡”之难题】“营改增”致物流业成本增加2000多万

2015年,中国或将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如果改革全面实现,未来减税规模将在数千亿元。“从改革效果看,营改增进一步消除了重复征税,优化了税制结构,降低了企业税负。”

率先纳入到“营改增”试点范围的交通运输业似乎并没有尝到减负所带来的甜头。“现在‘营改增’让大家都在叫苦。”一家物流公司总经理这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企业花出去的钱纳不到成本,纳入到成本和抵扣没有发生,作为物流行业,整个运输业就是增加了成本,每年额外增加成本2000多万元。”

成本不降反升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其主要内容是在原有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代替了过去营业税3%的税率;而物流辅助服务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代替过去5%的营业税税率。

2013年4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从2013年8月1日起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据测算,“营改增”后运输业实际税负由原来2%左右提升到4%左右。究其原因是部分进项税额无法抵扣,相关配套措施未落地。

过路过桥费不能纳入“营改增”的增值税进项抵扣,是因为高速公路属于不动产投资,所以,高速公路的收费就变成了不能够进入营改增的增值税的抵扣环节。“过路过桥费为什么不能纳入成本。”上述总经理不解地问道,“这与动产不动产有什么区别。”

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成本主要包括油料消耗、过路过桥费、人工成本、场地租金、保险费等。其中,路桥费是运输成本构成中的第二大项,“2010—2013年路桥费在成本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预计占成本的20.7%。”上述总经理表示,“营改增”后,企业成本不降反升,税点上升8%,预计将额外增加成本2000多万元。

还有,“我们的整个运输团队,就拿司机来说,他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同行业的成本,每一个司机现在应该在7000元至1万元之间,这部分收入为什么也没有纳入减免。如果加上这部分,我们在总成本中占到30%,我们成本增长谁来负责?”河北一家物流企业高管表示,“原来我们行业里面物流有一个利润码,但现在这一块没有了。”

“成本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最后对物流企业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就是利润没了,发展的后劲没了。”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德利得物流总公司运营总监恽绵担忧地说。

平均增幅12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减轻物流企业负担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90.6%的试点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与营业税体制对比计算,“货物运输服务”平均增加119.7%。

今年5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发布的《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2—2013)》称,在“货物运输服务”中,燃油、修理费等可抵扣进项税的成本所占比重不足40%,有些还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实际进入进项税额抵扣的比例更低。此外,存量固定资产不能抵扣,人力成本、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主要成本均不在抵扣范围,也是税负增加的重要原因。

“行业协会一直在不断地做工作,但现在该说的全都说了,能够有结果的就是土地使用税减半,其他的没有任何结果。”恽绵如是说。

从2012年1月1日上海开始试点,物流费用随之上涨。恽绵认为,这是市场调节机制在起作用,“增加的成本自然会转嫁到下游,物流业是服务性行业,所有的成本都不是物流企业自己消化,都是被下游消化掉了。”

“从长期战略角度而言,营改增对整个物流行业是对的,物流行业是支持的,因为可以从源头解决物流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解决一个不合理的问题。”恽绵话锋一转,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过渡政策和制定的11%的税率是否合理,“我们只是对这个账算得有些看不明白,实际结果就是物流业的税负增加了。如果国家说,运输行业的税负就是增加了,我们理解我们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说不增加而我们实际是增加了,这我们就想不明白了。”

事实上,物流企业的要求很现实。“打个比方说,一张纸一分钱,加入各项成本后变成2分钱,企业以3分钱价格销售出去,那么企业只需缴1分钱的税就好,但现在需要缴纳1.5分钱的税,用抵扣的方式需要1.5分来抵扣。”上述总经理称,“为什么要让企业用0.5分钱的成本来缴纳增值税,对企业很不公平。”

7月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召开了“营改增”政策座谈会。近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集中搜集行业意见,向有关部门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