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3年9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资“路条制”叫停
产业规划主导地位回归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投资“路条制”叫停产业规划主导地位回归

本来是一项投资咨询,却演变成了发“路条”和跑“路条”的过程,正在胎动的投资核准制改革,让长期饱受“路条”之苦的企业看到了希望。

据称,发改委正在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对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办法进行重大改革。而这项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则是“路条”审批的取消。

对于想投资上项目的企业来说,“路条”是一个让他们又爱又恨的东西,拿到“路条”,意味着该投资项目纳入国家专项规划之列,相当于半个“准生证”,而为了拿到“路条”,企业往往耗时数十年之久。

路条决定项目生死

湛江钢铁基地从提出设想到核准,历时34年之久。直至去年,湛江钢铁项目才得以获批。彼时,湛江市长王中丙曾高举起国家发改委“关于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核准的批复”文件激动不已,表示“几年来压在心中的那块巨石终于放下了!”

钢铁项目核准之艰难,王中丙深有体会,“从湛江上北京,从北京回湛江,像这样匆匆来去、往返、奔波,已记不清有多少次。”

湖南华电常德电厂新建项目也是耗时9年才获得国家能源局发的“路条”。

在近九年的时间里,该项目先后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环评、用地预审、水土保持、铁路专用线许可、接入电网许可、煤炭资源落实与运输承诺、银行贷款承诺等支持性文件的批复,但因国家宏观政策停止常规火电审批,项目前期工作一直未获国家批复。直到全国多地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和中部运煤通道项目启动后,国家才考虑选择适当时机在严重缺电省份布点建设常规火电项目。

如何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将湖南华电常德电厂纳入国家常规火电布点项目,成了湖南省地方官员集体夜不能寐的思考题。尽快争取国家“路条”,尽早开工建设项目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直到2012年7月11日,历时九年争取、一期装机容量132万千瓦、静态投资43亿元、年发电量90亿度的湖南第一个常规火电项目终于拿到了“路条”。

“由于核准制需要各种支持性文件、协议和大量前期工作,比审批要求更复杂、风险更大。为跑‘路条’,害得企业和地方政府苦不堪言。”一位电力企业人士说。

“路条”催生贪腐及地下生意链

“冗长的审批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存在人为因素,包括项目先后排序,项目审批中尺度标准的把握,故意搁置不签导致支撑性文件超过有效期,要求地方重新报送等诸多方式。”五大电力集团一位熟悉投资审批程序的人士说,

“每一个环节都有寻租的条件。”

“审批的过程中可能会滋生腐败”,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困难就是活动关系,有的好几年也跑不下来,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长期驻扎北京,托关系、找门路,到处‘烧香’送礼。据说能源局一个处长都非常牛,省长说什么都不当回事。”

地方上的一些企业更是大吐苦水,“想审批?要掏好处费!”许多地方上的小火电项目被关了,就挂靠到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名下去投资,经国家电网统一入网,国家电网批了之后才能报到发改委能源局,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卡得比较死,长时间签不了入网协议,地方机构就得花钱。

据相关调查,由“路条”衍生的庞大的地下利益链条令人吃惊。“以10MW的西部光伏电站为例,如果自己去将

‘路条’跑下来,那么各种费用综合起来需要60万—70万左右;如果从别人手上买‘路条’,以0.2元/瓦计算,那么这个价格在200万元左右。”某光伏电站投资商透露。

“路条”取消或拉动投资效应

“刘铁男贪腐案使得现行项目核准体制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

一位央企高管对此直言“深受鼓舞”,他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这样一来,企业的效率提高了,中央的思路对,改革的魄力很大”。

目前,新的投资项目核准办法征求意见已结束。取消

“路条”后,各项支撑性文件将不再互为前置条件。环评、土地预审、选址等工作并行办理,节能评估审查合并到申请报告,不再需要单项目报批。

“之前,设计单位等中介机构只有当见到路条才会启动支持文件编制。相关组件在缴纳相应费用后,所起到的把关作用很有限。如果实施并行办理,在审批效率上会有提高。”一位风电企业负责人评价说。

但也有专家担心,核准办法改革若搞不好,最终可能只是将地方和企业的公关重心转移到了规划环节,从公关“路条”向公关“规划名单”转变。

为此,有电力企业人士建议,核准办法改革后,应当大力提高产业规划编制的质量,更多发挥规划的指引作用。目前的产业规划大多缺乏清晰、具体的指引,而只有一些粗放、含糊的原则表述,如能源规划并没有纳入具体的火电项目、风电项目,导致企业不得不为“咨询”自己的项目是否能纳入规划而跑“路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