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反垄断“疾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反垄断“疾行”
 

2013年9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企破除日方稀土技术垄断进入论证阶段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中企破除日方稀土技术垄断进入论证阶段

在8月初,中方企业曝出欲抱团破除日企稀土专利垄断后,中国企业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

“进展已经很快了,正在联系律师,现在已经进入到论证阶段,究竟有多少稀土企业参与比较合适,我们也在探讨。”牵头人之一的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宝玉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孙宝玉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共同成立了领导小组,来操作这个事情,这个联盟每家企业出资900万元。”

中国稀土企业抱团起诉日本日立金属,一年前的“337调查”是诱因:2012年8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应日立金属要求,对中国、美国、德国和奥地利等29家企业发起337调查。调整内容是上述29家企业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一些产品侵犯了日立在美市场的烧结钕铁硼材料(稀土新材料的一种)专利权,正海磁材等中国4家企业作为被告卷入其中。2013年5月,该案最终以和谢幕:正海磁材等中国3家企业向日立金属支付费用,并获得专利授权,从而换来出口美国的“市场通道”。

或影响8家已获专利授权企业

在钕铁硼市场上,因为日立金属专利垄断的存在,无形中把中国稀土钕铁硼企业分为了两个阵营。

1983年,日立金属与美国通用公司研发了钕铁硼新型永磁技术,从而将稀土永磁材料带入第三代。这也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稀土永磁材料。2003年,该基本成分发明专利到期,但日立金属通过申请工艺专利等手段,又将专利有效期延伸至2014年甚至更长时间。

孙宝玉告诉记者,日立金属发明专利已于2003年到期,他再申请工艺专利就是为了构建贸易壁垒,把非专利授权企业挡在市场之外。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约有200家稀土永磁生产企业。而经过日立金属专利授权的中国企业仅上市公司中科三环、安泰科技、宁波韵升和正海磁材等8家企业。2012年,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三成,许多生产企业因憨战中低端市场而亏本、停产,但是上述经过授权的8家企业却仍然实现赢利。

但实现盈利的代价就是向日立金属交纳专利使用费。这些企业最少也要向日立金属交纳数百万元。

大部分没有得到授权的企业则是艰难度日,只能依靠国内市场。

“按理说,那8家企业不希望我们也进入国际市场,这会对他们带来冲击。”孙宝玉说。

有稀土圈内人士认为,这场诉讼,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导致日立金属新型钕铁硼专利无效;另外就是和正海磁材的结果一样,中日双方和解,日立金属向中北通磁等企业授予专利,中北磁材等进入高端磁材市场。

“毫无疑问,必须要打破日本的垄断,才能赢得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稀土应该像中东石油那样发展,单纯的限制无助于中国稀土的长远战略。”孙宝玉说。

日立金属尚未动作

目前,中国企业抱团诉讼日立金属的事情,在日本也已经有不少媒体进行了报道,但日立金属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孙宝玉告诉记者:“这场诉讼在中国打没有用,官司一定要打到美国。”

按照孙宝玉的理解,当初的“337调查”中,日立金属选择了3家中国企业进行诉讼,而这三家在美国的出口量并不是最大的,而最后达成和解,提前结束诉讼,也是日立金属的策略。

“如果坚持打下去,很有可能赢得官司。这宗官司能最终和解,说明日立金属的专利在认定本身方面就有问题或有空子。”孙宝玉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据了解,中国企业在美国起诉日立金属想要胜诉,首先得在美国专利局申请有专利,或当庭自证用不同于日立金属的工艺能够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提供商业秘密。

“烧结钕铁硼有几百项专利,要进行无效举证的话,得一项一项来,一项专利里面有几十项要求,得一条一条来。”中科三环高级副总裁公开表示。

孙宝玉称,资金不是问题,大家都愿意做这件事情。

很明显,这些抱团的中国稀土企业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