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论衡
 

2013年9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出现后,全国多地区都像被传染了一样,许多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新城新区一一现身。

防止“鬼城”蔓延
当刹造城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邢滋沂

防止“鬼城”蔓延当刹造城风

近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大批新城行将出世,让人实在担心这些新生儿恐将赴那些冷清至今的“鬼城”、“空城”的后尘。

建造新城新区曾经是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这些最初的新城新区的确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作出了贡献。可是,要建200多个新城也确实让人惊讶,真的需要这么多新城区吗?144个地级城市要建200余个,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地方都要建新城,这很有些全民建城的味道。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各地大兴土木之风,究竟是造福于民,还是营造政绩?

自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出现后,全国多地区都像被传染了一样,许多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新城新区一一现身。有人说,建新城是促进城市扩容,加快城镇化建设。但这其实是两码事,促进城乡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地区间的资源交流,可不是土地的扩充。城市范围扩大可以容纳更多走进城市的人是不假,但是大范围盖高楼、铺宽路只能说促进了这个地区更像个城市,并不代表城乡会出现大融合,广建城市新区也只是求了个形似罢了。

建新城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得量力而行。对很多地区来说扩充一个新区完全是没必要的,一个地区有多少人口,需要多少资源和空间来容纳都要以实际水平说话,比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是否对等、分布情况如何等等,从这些数据里看有没有必要城市扩容,仅靠对导入人口的未来规划太不现实。就像国内某些“鬼城”,虽然已经开始有复活的迹象,但是按预期的导入人口目标算,让这个新城区活跃起来要等100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本身产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能力不强导致大量人口出走,实际居民的居住率并不高,而政府又一再开发新城,就如同一缸水一边外流一边注入,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造城风已经被掀起,如今也到了该刹住的时候了。从我国开始推进城镇化建设,很多房地产商就看准了这块肥肉,一直发展到近些年房地产的泡沫越吹越大,完全没有泡沫破掉的风险意识,但是随着各地浮现的“鬼影”,已经证明了部分区域开始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迹象。现在各地区之所以大肆发展新城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房地产市场的入侵,很多企业与地方政府密切联系,以政府当靠山借贷融资用来开发,而很多当地政府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在开发时造成误判,最后却背上了不良债务的包袱。鄂尔多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但没有造福当地经济反而成了拖累。在“造城风”要吹向更多地区的时候,如不及时遏制,恐怕将有更多地区要开始唱“空城计”了。

更重要的是,新城区的建设应该为民所建,得民心才不会变“鬼城”。古语道: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说到底,政府的建设规划最根本的落脚点还是在居民身上。今年以来,政府反复强调民生问题,为的就是纠一纠过去政府工作中形成的一些不良之风,拉近与基层百姓的关系,重新摆正官与民的位置。“造城”这股风刮到现在,跟风的地方越来越多,有的是真实需要,而更多的是盲目追随。投入城市的发展,是个长远计划,首先就必须实现建立的资源是有用的,能够被吸收和消化的,这与无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只图短期面子好看,拿群众的利益做自己的政绩,为自己晋升修筑道路,老百姓怎能不怨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城市的根基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座座新城之所以杵在那变成了“鬼城”、“空城”,这是老百姓不买账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地方的居民并不支持造新城的做法,甚至为之苦恼抵触。这足以说明部分地区城市的建设只图某种目的或利益,并没有以民为本。有些地区甚至不顾一切削山去海下足了功夫,老百姓没有享到什么福利不说,最后还变成了一笔笔无效投资。无钱的老百姓仍然买不起房,只能是望房兴叹。还有的老百姓被逼拆房,引来骂声一片。相反,如果将建城的心思用在有限的空间里扩大无限的资源,把利益福祉扩大化,真正把实惠落在群众身上,去了解民需,解民愁,群众鼓掌叫好,那才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比建起一座座费力不讨好的空城更实际得多。

城镇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走群众路线更要学会照镜子,治治病,不能有病不治,更不能边整边犯。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就是一面反面镜子,神木也是一面反面镜子,无论是一国发展还是一个城市的兴旺,看长远利益才能走的稳妥长久,体察民意关心最基层的人们最需要什么,纠正不良之风具有重要意义,要及时刹住“造城风”。“鬼城”不能蔓延,更不能席卷中国。“病根”找到了就应该用心去治,只有刹住造城风,管住地方政府不安分的手,才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为民、为企业谋取福利的事业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