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投资
 

2013年9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大事件发酵升级
投资者将集体起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光大事件发酵升级投资者将集体起诉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仍在持续发酵。

继8月30日证监会给予光大证券“史上最重罚单”后,一波投资者维权潮迅速涌起,目前已有不少投资者开始行动。

多位股民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将加入维权团队,集体起诉光大证券。

光大事件引律师界高度关注

由于光大“乌龙指”事件,使得不少追涨的股民被套,损失严重。“虽然目前我还不知道索赔把握有多大,但肯定会向光大证券讨说法。”股民李先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9月2日,福建方圆统一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建徽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上午仅仅2个小时之内,事务所就接到福州地区20多个股民的投诉、向律师咨询维权问题,并预约登记拟于日后起诉光大证券。”

“要求加入维权团队的投资者中,多数索赔金额都在三四万元,最高的索赔三十多万元。”王建徽说。

据悉,为方便股民咨询和维权,福州成立了由福建元一、福建建达、福建方圆统一等三家律师事务所组成的维权律师团。

记者了解到,光大证券交易异常事件早就引起律师界的高度关注。事件发生的第二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律师论坛”上,包括多位知名证券律师在内的12位律师联名发出倡议书,成立“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受害者维权律师团”,表示维权律师团将择机依法为此次事件受害者提供法律维权帮助。

8月30日,仅仅时隔两周后,证监会认定光大证券的异常交易构成内幕交易、信息误导、违反证券公司内控管理规定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5.23亿元罚金等监管措施。

同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明确建议,“因光大证券内幕交易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可提起民事诉讼赔偿要求。”

能否起诉仍存争议

“投资者对向光大证券主张权利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光大证券发生‘乌龙指’事件就应赔偿股民,实际上‘乌龙指’事件主要是程序错误和软件故障,对这一点投资者是不能起诉的。”福建建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潘鹏飞指出。

潘鹏飞认为,投资者真正起诉光大证券的理由是证监会对光大证券内幕交易的定性认定,即光大证券在发生“乌龙指”事件后,为了减少自身损失,操纵股指期货。

证监会认为,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及其事件相关人员在考虑对冲风险、调剂头寸,降低可能产生的结算风险时,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案,构成内幕交易、信息误导、违反证券公司内控管理规定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记者还了解到,在损失认定方面,受损股民应该符合以下条件,“一、在11:06光大证券发生‘乌龙指’事件后,在光大证券14:22正式公告之前买入相关证券,并持有至公告时间为止的投资者。二、在11:06至14:22之间因受‘乌龙指’影响进行期指操作导致损失的投资者。”

索赔额度最高可能达27亿

毫无疑问,对于此次维权,投资者抱着很大希望。然而多位律师表示,投资者要实现维权尚需时日。

潘鹏飞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中国证监会对光大证券内幕交易开出创纪录的5.2亿元罚单只是初步意见,接下来可能还要召开听证会、光大证券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只有这些程序走完后,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才正式生效,投资者对光大证券的诉讼才进入实质阶段。

除此之外,怎么赔?赔偿标准是什么?如何证明股民的损失同光大有直接关系?由于缺乏相关的司法解释,光大证券事件投资者的索赔可能面临尴尬。

据证监会发言人透露,支持证券公司探索及时补偿投资者的有效机制,但前提是需要券商主动提出有关方案,目前光大证券未提出有关补偿的后续措施。

9月2日,有消息称有关方面曾尝试与光大证券大股东光大集团沟通,希望光大集团主动提出设立专项投资者补偿基金,对因“8·16”事件利益受损的投资者进行补偿,但光大集团最终拒绝了该建议。

知名证券法律师宋一欣指出,“是否会建立赔偿基金,何时建立,如何进行赔偿,哪些股票的购买者可以进行索赔,这些都需要监管层出台具体的处罚细则。”

宋一欣同时认为,目前只能静候证监会对于光大证券内幕交易的处罚决定细则,在相关处罚细则公示之后,律师才能依照处罚细则正式对光大证券提出民事诉讼。

记者还注意到,此前的多宗A股内幕交易索赔案均以失败告终,也是此次光大证券案投资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然而不管怎样,光大证券这次面临的麻烦是可以预见的。赔偿额度巨大、涉及面广、影响持续,将是光大证券接下来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据粗略测算,光大证券可能将面临最高达27亿元的索赔额度。而据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8月16日当天有超过45万户投资者跟风买入,其中机构投资者有1600多户。

“我预计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书正式下达后,还会有大量的投资者参与维权。”潘鹏飞律师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