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8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情服务“软环境”提升吸商“硬实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

激情服务“软环境”提升吸商“硬实力”

图为泗洪经济开发区膜科技产业园的高科技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虽是初秋时节,仍是骄阳似火。

8月17日,记者随着泗洪人在京同乡会的考察团,顶着烈日感受了一次激情四溢的泗洪之旅。

泗洪县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中游,洪泽湖西岸,总面积2731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06万亩,河湖水面166万亩,辖23个乡镇,总人口102万,县人民政府驻地青阳镇。泗洪地处南京、徐州两大都市圈的交汇地带,受长三角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辐射,是中国名酒之乡、中国螃蟹之乡、中国旅游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水产百强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和中国最佳原生态旅游目的地。

交通的快捷,缩短了时空转换。“我去北京办事,1小时10分钟的高速路程,再转乘不到3个小时的高铁,就到了北京南站。”泗洪县委常委、泗洪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武联向记者介绍,“我们到南京2个小时,到上海6个小时,交通优势,也加快了我们产业园区的建设。”

提到“快”字,泗洪县委书记徐德有这样的理解,“在宿迁历史上,泗洪的排名一直处在第一方阵,现在追兵越来越近、标兵渐行渐远,不快不行!”一些领导干部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不敢当头、不愿争先”成为阻碍泗洪发展的症结所在。“缺乏动力、缺少激情,这已不仅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字字句句无不透露着徐德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

为此,泗洪县谋划实施了一条后发快进、跨越赶超的战略思路。鲜明地提出了“坚持绿色跨越、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主题和“扩总量、调结构、保稳定、惠民生”的工作主线,形成了“12345”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大力实施以工业突破强县为主体、生态环境立县和脱贫富民安县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和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华东生态旅游知名县、苏皖边界商贸中心县、苏北产业集聚优势县“三化四县”建设,深入推进千亿级产业培育、“五五四”滨湖新城建设、农民收入倍增、“双增双减”绿色泗洪、“六有”民生改善“五大行动计划”。同时,总结提炼出“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的泗洪精神。

为确保重点项目快速落实,该县成立了由县领导、引资单位主要负责人、驻厂帮办员组成的“三人帮办小组”,负责代办客商委托办理的所有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一套班子”帮办。尤其是该县正在推行的“365”不间断帮办服务制度,受到评委们高度称赞。“3”就是“三最”,即审批程序最少、办理速度最快、收费标准最低;“6”就是“六全”,即为每一位客商提供全身心帮办、全过程跟进、全天候服务、全方位配合、全覆盖保障、全社会支持;“5”就是“五心”,即让客商在泗洪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

目前,已连续两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300亿元、重点工程投入不少于2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100亿元”的“321”年度投入计划,通过大招商带动大投入,相继实施了大项目招商“1538”工程和“1641”工程,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2012年,全县新引进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18个、开工55个、竣工32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6.46亿元、增长30.5%。今年以来,又新引进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05个、开工42个、竣工11个,特别是外资利用实现新突破,上半年实际到账外资6064万美元、同比增长68.4%。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入推进,斯迪克新材料、首义薄膜、庆邦电子、聚德纺织、德佳新材料、天池实业等一批单体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相继落户,泗洪首创复合型精致商业生活区富园广场的建设加速。

泗洪经济开发区10年来,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34.5亿元,建成道路83.2公里、桥梁14座、供水管道135公里、供电线路134公里,“六纵十三横”路网格局全面贯通,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目前,开发区累计进区项目506个,就业人口6.2万人。园区内还分别设立了膜科技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为引进大项目、大投入、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273万平方米,建成139万平方米,全县累计开工建设乡镇标准化工业厂房591万平方米,竣工379万平方米,落户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9个。青阳工业园被评为省级机械零部件制造产业园,双沟工业园被评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瑶沟工业园被评为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6月份,泗洪县被评为江苏省“最佳投资环境城市”称号。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