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8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政下船舶国企迎来重组机遇

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出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

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出台新政下船舶国企迎来重组机遇

中船集团97-中船澄西首艘PSPC完工船舶“银平”轮胜利下水

8月4日,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今后3年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对媒体表示,“这是以船舶工业和海洋装备为突破口,实现全产业链破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事关我国船舶工业全局性、战略性发展的一项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着眼于顶层设计的一揽子方案。”

然而,“控产能调结构”真能使包括国有船业船舶业逆袭,实现再扬帆吗?

国企船舶行业

走到最艰难的时刻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6月份,在行业盈利状况方面,80家行业主要企业(包括船舶制造、配套、修理企业)2013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3亿元,同比下降18.5%;利润总额35.8亿元,同比下降53.6%。

在中船重工上半年工作座谈会上,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像中船重工总经理李长印在会上指出的,当前,既有陷入周期性下行带来的困难,又有遇到的结构性矛盾。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把握大势,积极应对复杂局面,坚定信心,要从强化创新和调整结构入手,进一步激发、释放发展潜能,确保“十二五”战略顺利实现。

推进持续发展,确保新战略顺利实现,必须深刻认识强化创新和调整结构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

无疑,包括国企在内的船舶行业已然走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中国的船舶行业实际上有一个良好基础,目前的问题是由大转强的过程中,外部市场环境真的很不理想。”8月8日,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夏晓雯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2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船市持续低迷的不利情况下,中船重工坚持以稳中求进为主基调。多年来,中船重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坚持战略引领,持续推进结构调整。

船企正全力寻求

打破坚冰

“军民融合,目前是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两大集团来做,此次方案,实际上并没有凸显利好民营企业,还是放在船舶行业来说,这毕竟只是方案不是振兴规划,能否解决长期问题也不仅仅是靠方案的出台。”夏晓雯说。

目前,身处行业低谷的广大中船人正以期通过资源配置强强联手的方式全力打破坚冰。8月6日,中国石油和中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双方在运输船舶设计建造、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油气产品贸易与运输、金融业务及以气代油等方面的合作。

事隔2日,中船集团又与中国交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期今后双方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中船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提醒相关船企,在当前船价较低、预付款比例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手持订单量的增多,更要警惕交船难的问题和资金链的风险,而且,接单只是船企经营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关键还得看船舶交付情况和船企自身的融资能力。

为此,中船集团公司已经提出了以质量保交付的要求,希望通过生产组织形式的完善来确保船舶的按时、按质、按要求交付,尤其要通过做好先行生产物量的提升工作,实现劳动力、设备和设施资源的平衡,按照日程计划管理方式确保物量完成。

不破不立

或将现新一轮兼并重组潮

“我感觉中国对于一种产业还是‘一窝蜂’式的上项目,没有前瞻,也没有对市场有更远的研判,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风险。”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造船(海工)工业/机械设备行业分析师吴江涛说。

“中国企业不是不想走出去,只是真的很受限。拿韩国来说,占了全世界一个很大的份额,这是韩国的优势,反之,中国目前的实力还不是很具备这种优势。虽然像中船集团、振华重工也会拿到一些单子,但占比真的很小。”

东莞证券研究所研究助理姚畅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地方政府缺乏行业去产能的主动性,因此行业去产能过程可能是在某些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下的被动选择,这将延长行业去产能的周期,因此相比漫长而痛苦的去产能过程,在没有新建产能加入的情况下,我们更看好现有企业间重组和调整以及业务和生产技术的升级进程。”

由此,以中船集团、中船重工等为主的大型国企在此次促船舶行业调整方案中的利好,将引领新的一次业内兼并重组的态势。

“兼并重组会有一些,淘汰落后产能也在所难免。”夏晓雯说,“经营业绩有下降,产能过剩,竞争力生产,需要斟酌。虽然有政府扶持,银行支持,但是也只能救助一部分的企业,明年会有很多的低端落后产能的小型船厂破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