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商业管理
 

2013年8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理的对象是“人”,当企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时,靠制度、组织结构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更多处于这些规则和制度的管理当中的企业,管理者就不得不反思这些因制度、规则与规章而引起的“管理戒备”是不是需要梳理、变革和积极应对。

绩效考核需要加强
过程管理和考核激励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运启

绩效考核需要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激励

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什么样的管理才能使企业保持永远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基业长青?这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管理的对象是“人”,当企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时,靠制度、组织结构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更多处于这些规则和制度的管理当中的企业,管理者就不得不反思这些因制度、规则与规章而引起的“管理戒备”是不是需要梳理、变革和积极应对。

一些企业对绩效考核中的“末位淘汰制”非常认同,把它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利器,并推出“181”考核制度,即每月对员工进行考核,每个部门给员工强行排队,即优秀员工占部门员工中人数的10%,合格员工占部门人数的80%,不合格员工占部门员工人数的10%。根据此考核制度,考评不合格员工的当月绩效工资被扣除,用来奖励当月考核优秀的员工,连续三个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被强行除名。

绩效考核的“伪命题”

这项考核制度推行的结果是员工意见纷纷,部门经理也不满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变成了流于形式的坐庄制,这家企业领导也不满意,大力倡导“181”考核制度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最后成了考核制度失败的牺牲品离开公司。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这种末位淘汰的不合理性已使绩效考核演变成了“伪命题”。

目前,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其管理尚在粗放阶段,没有规范,并且规范的制度仅仅是文件而已。在这种粗放的管理阶段,急于求成地引入流行的“绩效考核”方法,很容易陷入管理误区。很多药企的绩效考核之所以成为“伪命题”,就是因为没有与企业战略和目标相结合,或是企业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企业没有层层将企业层面的目标分解到部门、再从部门将目标分解到个人,然后实施与监控。并且绩效考核没有与业务运作结合,业务部门视绩效考核为额外负担,甚至抵制绩效考核。业务部门的经理们不参与绩效指标的提炼,不与员工共同设定员工的绩效目标,没有业绩辅导,没有考核面谈,只是非常被动地填写由人力资源部设计的考核表格而已。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没有形成伙伴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局限在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成为每个管理者的工作责任。

一个绩效考核体系的真正成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需要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激励。

一是对药企各级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制度。其中,定员是关键。在定岗定级时应严格把关,用岗位等级区别工作能力,拉开收入差距。目前,很多企业专业人员中有业务能力强、所处岗位关键,两个以上骨干存在竞争的情况,由于提职名额有限,所以必须考虑保证其收入与市场同类型岗位差距不能差异过大,以减少人才流失隐患。

二是加强工作能力测评,强化过程考核。努力做到岗位能升能降,职务能上能下,把业务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的员工放到重点工作岗位上。应对重要业务的骨干人员采取专门措施,缩短重点岗位人员待岗休息时间,增加待岗期间收入,有条件应及时调动到其他项目,尽可能杜绝待岗。

三是严格控制工资总额,灵活使用药企内部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正确使用,是奖勤罚懒,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企业在严格控制工资总额的前提下,在绩效工资的份额和使用方式上,积极探索如何灵活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很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平均主义和鞭打快牛的现象,使多劳者多得。

同工不同酬现象

大学毕业后,小春和小尹同时进入一家企业从事营销工作,由于小尹是与总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而小春是与总公司下属的一个企业签订的用工合同,所以小尹拥有了公司正式员工的身份,而小春只能算一名劳务工。小尹的基本工资就是每月3000元,而小春只能拿到2000元。到发年终奖金的时候,工作业绩更好的小春只象征性地领到千把块钱,而公司却发给小尹一万多元。不仅如此,小尹还能享受各种很高的福利待遇。而这一切,对小春而言都没份儿。工作4年后,小尹晋升到“主管”职位,而小春业绩比小尹更为突出,要等到工作5年后才享受“主办”待遇。在气愤之余,小春更多的则是无奈。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确实会很同情“干同样工作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的小春,她业绩好,却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就是因为她是在下属的一个公司签订的用工合同。而小尹是与母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业绩不好,但待遇超高,归根结底是出在了“同工不同酬”的薪酬设计与管理体系。

对于“同工不同酬”的这类管理存在缺陷的企业,目前还存在很多。如果企业不去解决用人高度自由化、市场化,改变由能力定位相关的待遇问题,死搬条框与教条,企业管理前景实在堪忧。同时,如果不解决这类制度管理缺陷,反倒会再次陷入大锅饭和浪费人才境地,不解决用人制度科学合理性,更不能激励人。

如何解决同工不同酬呢?

一是以职业资历作为个体薪资差异的依据,用以奖励员工对机构的忠诚,也就是说,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每一年工资都会得到提升。二是职业工龄对于机构的价值随着他在此领域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三是通过业绩评价确定工资差异。四是根据员工学历及知识能力分成四到六个连续等级。当升到一个能力水平时,薪水就会上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