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汽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汽车
 

2013年8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威动力疯狂收购同行被指做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超威动力疯狂收购同行被指做局

一笔与江苏昌盛2012年6月签署的借款协议,并于当年12月就撤回大部分资金,却于12月又被超威动力(00951)披露,并称借款行为还在继续发生。一桩与江苏苏中电池因货款纠纷而讼至法院的官司,至今超威动力也没有向投资者披露。

今年以来,号称中国铅酸蓄电池产能第一的超威动力,正面临来自业界对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涉嫌违规”和“以不道德商业手段收购同行和上游伙伴股权”等诸多质疑。有业内人士更是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在近年来超威动力快速扩张背后,是借助国家政策对铅酸电池行业进入门槛调整引发的洗牌契机,从而对上游供应商、同行以‘先借钱中途撤回’的方式低价收购换取,这种商道下的扩张行为无法取得同行尊重”。

雪上加霜拖垮昌盛

从2004年进入铅酸蓄电池领域,当年收入达到7000万元,到2010年昌盛公司收入突破20亿元,2011年虽然收入有所下滑但仍能跻身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第三位。

如今,浙江昌盛电气有限公司已沦落为超威动力的电池贴牌商。其位于浙江工厂陷入瘫痪,位于江苏盱眙占地600亩地、年产能高达6000万支铅酸电池工业园,由于缺乏后续运营资金,只能每月为超威动力提供1万支贴牌的铅酸蓄电池。

一位昌盛电气内部员工透露,“今天的结局,一方面是老板当初对江苏昌盛工业园的投入太多,高达6个多亿,正好遭遇政府对于铅酸电池行业的政策调整,最终浙江工厂关停、江苏工厂没有投产,市场和渠道一下子没货、没钱运转下去。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当初太单纯,太信任超威动力了,没想到从他们手中借到钱会被中途抽走,最终让整个公司遭遇‘雪上加霜’打击,最终不得不依靠为超威贴牌存活”。

这位员工口中所说的“太单纯、太信任”,正是2012年公司陷入资金链紧张时,在当地政府的撮合下,昌盛电气当年6月与超威动力签署了一纸金额达2亿元的贷款协议。“签了2亿元我们从超威实际只拿到1.3亿元借款,但当年12月超威借口说是香港上市公司,对这笔借款没有做信披,通过政府施压从我司将1.1亿元借款要了回去。最终让我们整体运营再度陷入困境”。上述员工透露。

2012年12月17日,超威动力发布公告称,与江苏昌盛签署一份为期3年、高达2亿元的借款协议。《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在这份借款协议中,江苏昌盛除了每年要支付超威动力200万元的手续费外。还提出“借款人必须接纳贷款人提出的投资方案,贷款人有权委托一名董事加入借款人的董事会,同时要修改借款人公司组织章程,确认贷款人对董事的委任”等条件。

“超威当时通过政府催我们还钱时,承诺会在年报审计之后,再度将钱借给我们。但至今超威动力也没有兑现承诺”,上述工作人员透露,虽然老板知道超威在这笔借款上存在“先借出后披露”存在违反上市公司信披规则,但碍于当地政府以及商业信誉,并未就此事向香港联交所反映。

当《中国企业报》记者就此事分别向超威动力总裁杨新新以及公司财务部门钱姓负责人求证时,截至发稿前杨新新未有回应,钱姓人士则称,“超威与昌盛的往来资料,联交所都有公示。我不是经办人,不了解情况”。

借款变股份遭遇质疑

昌盛电气并非超威动力第一个通过“先借钱中途撤回”变成自家贴牌工厂的案例。上述昌盛工作人员透露,“这两年来,超威以这种手段超低价格收购多家企业的股权,像长兴悦达、安徽永恒动力等”。

江苏苏中电池董事长沈维新则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我们的经历跟昌盛电池结果差不多,我第一时间就算到了,所以早就不合作,最终企业安全发展了”。

沈维新还透露,“当时在双方已签署终止合作协议,但超威欠我司20多万元货款,约定5天内付清,双方都盖章确认。但超威就是拖着不付。最终我们只能将超威告上长兴法院”。

至今超威动力也没有向投资者披露这桩官司的详情,更没有提前将这一官司给公司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评估。

最近两年来,超威动力对上游伙伴和竞争对手的收购突然加速,以7992万元收购江苏永达电池40%股权、4014万元收购安徽永恒动力51%股权、123万元收购湖州长广浩天、5800万元收购浙江振龙电池28.12%的股权、5374.9万元收购沁阳立标公司85%股权以及3627.2万元收购长兴悦达塑料51%股权。

对于超威动力的这种操作路径,安徽永恒动力一位负责人也深有感慨。他透露,“当年永恒动力经营比较困难时,超威借给我们1000万元。但永恒动力经营仍然没有起色时,超威就要求收回借款,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把股权低价转让给超威,最终超威通过增资获得对公司51%的控股”。

疯狂扩张埋下祸根

最近两年来,超威动力的发展速度让整个行业都感到“不可思议”。截至2012年,公司铅酸蓄电池的产能已达到9000万支。公司董事局主席周明明则透露,“抓住产业整合机会,通过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公司将于2013年底达到1.2亿支蓄电池的产能目标”。

与此同时,隐藏在超威动力“野蛮式生长”背后的问题正在快速释放。日前,超威动力发布盈利预警称,“预计截至6月30日的公司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减少。董事会认为这主要是由于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国铅酸电池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售价持续受压所致”。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从去年开始,超威为消化急速扩张的产能,达到对竞争对手淘汰洗牌,发动了持续的产品价格战,不仅导致企业自身的利润下滑,也让很多同行发展陷入困局,或被淘汰或被吞并”。

产品种类单一、高度家庭化管理、现金流紧张等问题也为超威今后的发展埋下祸根。2012年在公司95.59亿元的销售收入中,未来面临进一步被淘汰的铅酸电池一枝独秀,新能源锂电池营收为3053万元,占比仅为0.3%。在公司现有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四人,分别为周明明、周龙瑞、杨云飞、杨新新,四人关系颇为简单,就是父母带着俩儿子。

截至2012年底,公司借款及可换股债券总额为23.12亿元,而2011年同期为12.5亿元,大增85%。公司总负债额已高达34.91亿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