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小微金融时代的来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迎接小微金融时代的来临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小微金融时代的来临,将为2013年的中国改革画上一个绝美的感叹号!
在当下的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是金融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实现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对增加就业、提高国民素质、稳定社会意义重大。
我们目睹了中国银行离小微企业的渐行渐远,目睹了遍布中国的民间借贷疯狂爆发,目睹了各种游走于法律法规边缘的金融创新,目睹了茫茫小微企业大草原对于金融水源的渴求,这些注定我们面临一个绝美而值得期待的变革的到来。
7月31日,在银监会召开的2013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首次对外提出“试办自担风险的民营金融机构”。并披露了设立民营金融机构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要求是:自担风险民营金融机构的要义在于发起人承诺风险兜底,避免经营失败损害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利益。
要知道这件事的分量有多重。设立民营银行,原来最大的障碍是银监会,现在银监会已放行,民营银行设立在法律和政策上已无阻碍。由银监会牵头,协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制定的民营银行相关申报细则草案已经形成,目前已经进入讨论阶段。首批民营银行或下半年推出,已是毫无疑义的事了。
消息一出,天下风动。据悉,温州民间资本正在积极冲刺第一家民营银行,争取夺得头筹。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好比是茫茫大草原对于水源的渴求,很难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人工灌溉模式。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与中小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相比,其获得的金融资源明显不匹配。特别是在经济紧缩时期,金融机构容易将更为稀缺的信贷等金融资源向大型企业倾斜,客观上形成对小微企业的挤压,加大了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占企业总数99%的小微企业活得太难了。
事实上,民间早已开始“找水”的活动。2003年,志高控股董事局主席李兴浩就曾筹办广东第一家民营银行“南华银行”,最终因政策壁垒而折戟。而后的孙大午、吴英、曾成杰,都倒在这种揭竿而起的路上。我们曾发表《吴英之罪,是企业融资难所逼》、《让吴英祭刀,是金融体制之耻》,表达对这种陷于失败绝境而无奈的同情。我们曾发表实体经济99评,99声呐喊,都是对民间金融的同情,都是对金融体制大门的撞击。
7月31日银监会宣布,只是政府推开金融改革大门的“吱呀”一声,其实,在这之前已经是紧锣密鼓,步步逼近。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此后,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设立民营银行再度进入公众的聚光灯下。
改革方案酝酿已久,适时见机推出;历史大势所趋,自当推涛作浪!
闸门敞开,潮流倾泻而至。目前浙江省的温州和台州,福建省的泉州,广东省的佛山和深圳等地均在积极申报民营银行项目。事实上,民间银行的溪水早已溢满闸门。从2005年以后,新兴的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特别是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民间,这三大块发展迅速,是商业银行的组织基础。尤其是小贷公司自主性比较强,几乎全部是民间资本。2008年试点就是几十户,半年到年底统计120多户。短短的5年,到今年5月份已经6700多户。一旦闸门大开,岂止是上千上万。
有一个提法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小微金融是大金融的补充。我们说,小微金融不是大金融的补充,小微金融是中国新兴市场经济下,新型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小微金融的客观定位。为什么?金融是虚拟经济。它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的虚拟经济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哪?是什么?六个层次,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微企业、个体户、农户。大企业数万,中企业数十万,小企业百万,微企业近千万,个体户注册登记4000多万,加未注册登记的大约6000万左右,生产型农户2.1亿户。这就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占99%的企业是1%的补充,这个理讲不通!
我们对以国家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并无异议,通过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总想成为普惠小额金融的主渠道。近几年,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并且自己成立了单独的微贷中心。但是商业银行当不了主力军,小微金融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事实上,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已经存在众多独立的小微金融企业,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资本蓄势待发。
现在银监会表态了,民营银行设立在法律和政策上已无阻碍。民间现在不是考虑能不能办民营银行,而是什么时候民营银行落地。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微企业的困境,必须从体制启动和民间激活两个方面入手,而民间活力启动是根本性的启动。当然,对于这种启动,是一件政策上很强的事。我们注意到所有的文件都强调“风险”,其实“风险”两个字背后是“监管”。谁来监管,“一行三会”是管大银行大企业的,而且是一种条条监管。最好的做法是在乡镇与社区设立金融管理处(局),把监管的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个社区、每个乡镇,金融的毛细血管自然就会延伸到每个企业。让条条监管与块块监管结合起来,让每个乡镇设立民办商业银行。这是我们对于中国小微企业解困的对策。
我们还有一个看法,小微金融已经是客观存在,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也长大了,要紧的是为他立门户,上户口,让其阳光化、合法化、规范化。这是一个路径选择问题。当然用什么办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们应该积极吸取来自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溪水向下奔流,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是无法抵御的趋势。民间银行已经到了“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时候了。喧哗的溪声全部变成了堂堂盛大的溪水,坦坦荡荡的流淌而出。
过一段时间,大幕就会拉开,诸多小而优的商业银行将会奔涌而至,监管势在必行,赶快修闸修渠,为小微企业有效地建立金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