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商业管理
 

2013年8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曹操:化乱为治得民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东飞

曹操:化乱为治得民心

王利博制图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那些创业之主和中兴之君,都十分重视争取民心,扩大自己的权力和统治基础。

受通俗演义的影响,在人们心中,曹操是一个奸臣,绝对不会爱惜民众。事实上,并非如此,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当然明白要赢得“天下”就离不开民众支持。他不仅深明此理,还运用娴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至于在其统治区内的人们能够安心生活,鲜有“起义”、“暴动”等事件发生。

那么,曹操到底有哪些争取民心的方法呢?

屯田积粟,仓廪皆满

社会上,如果违法乱纪比比皆是,权贵横暴,纨绔霸市,人民的权利频遭侵犯,势必影响人民对当政者的态度。如果为官者能够严肃法纪,整肃违法乱纪之人,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一定会让人民心存感激,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曹瞒传》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坚持严格执法,加强地方治安管理,为此不惜得罪权贵,冒着葬送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的危险棒杀了皇帝宠臣、当朝权贵蹇硕的叔叔。虽然得罪了权贵,但是,曹操达到了整顿辖区治安的目的,赢得了民心。

汉朝开国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减轻人民负担的“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实现了经济恢复,夯实了经济基础,赢得了人民拥护。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贪污成风,人民占有少量的土地或完全失去土地,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上烽烟四起,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无所食,寒无所衣,居无定所。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夯实经济基础,减轻民众负担,赢得人民支持,曹操采取了一些措施,切实减轻了人民负担。一方面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实行屯田制。实行屯田制,既可以解决军粮,避免因征粮加重人民负担,也可以为人民提供就业岗位,解决衣食来源。《三国志·魏书·任峻传》记载: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从实际效果看,曹操实行屯田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保证了军队的粮食需要,提供了人民的生活物质来源,增强了北方的民族团结,融洽了军民和官民关系,最重要的是曹操因此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化乱为治”

政治腐败是东汉末年极为严重的问题,朝廷之上内斗不止、贪污成风,上行下效,地方之上更是勾结权贵,贪污腐败,欺压人民,导致民怨沸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极为敏锐,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并决心建立清明政治,实现天下大治之局面。在曹操做济南相期间,就有抑制豪强、澄清吏治之举,切实减轻了官吏对人民的政治压迫。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当时的曹操还是一个地方官吏,在朝廷上没有话语权,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实属不易。

在曹操登上东汉丞相的宝座,统揽军政大权,成为国家实际的领袖之后,他再次着手建设清平政治。他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首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能臣干吏,到地方后,虽然施政风格不同,但是,都能抑制地方豪强,实现一方大治。

其次,曹操起用清正廉洁、善于知人的崔琰和毛玠主管人事,改变了当时腐朽的用人状况,选拔出了一批廉能之士。

再者,曹操根据东汉末年“政失于宽”的问题,主张以“猛”治国,已达到“宽猛相济”之效果。这一点上,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得许多,袁绍治理冀州,实行“以宽济宽”的政策,导致豪强践踏国家制度、兼并土地、残害百姓,使得百姓贫弱、民不聊生。曹操夺取冀州之后,实行严厉的法令,抑制豪强,与民方便,稳定了基层秩序,改善了民生,增加了税源,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操“化乱为治”。

还有,曹操抑制豪强的同时,又注意将打击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引起社会动荡。《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令民不得复私雠。

倡导淳厚之风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黑暗,战火不断,土匪横行,豪强残暴,人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世风日下,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极为不利。

曹操为了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他要求各个郡国修习文学,凡是人口在500户以上的县都要配置校官,选取乡贤,专门教化人民。为此,曹操专门发布了《修学令》,其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同时,他还发布了《整齐风俗令》,辟除邪淫之气、倡导淳厚之风。

曹操在《整齐风俗令》中讲了四个典故:其一,西汉中大夫(朝廷顾问,参与法令的谋划)直不疑朝见汉文帝时,文帝问他:“有人说你是位美男子,因此嫂子都与你私通,可有此事?”直不疑答道:“我无兄长。”文帝一笑了之;其二,东汉第五(复姓)伦朝见光武帝时,两人谈笑间,光武帝刘秀问道:“听说你做小官时,曾打过老丈人,确有此事否?”伦回答道:“臣曾三次娶妻,但均是无父母的孤女。”刘秀大笑。其三,西汉成帝的舅父、辅政大将军王凤专权,光禄大夫谷永为了讨好王凤,上奏吹捧王凤就像周朝的申侯扶立外甥周平王一样;而丞相王商为人正直而颇有威望,王凤指使中大夫张匡诬陷王商‘执左道以乱政’。曹操以此告诉人们,上述四例都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情况,必须彻底清除,才能整齐风俗。由于人心思安、人心向善,曹操纠正不良社会风气的做法,必然会从内心上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要想夯实事业的基础,实现事业的长期发展,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认可、支持和拥护。曹操之所以能够长期统治北方,经常领兵出战,就在于其赢得了北方人民的心,使得后方稳定,并拥有足够的财源和兵源。治国如此,经营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位企业精英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论你再能干,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天下,他必须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得力成就自己的事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展示自己,成就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争天下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