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产业公司
 

2013年8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布不均匀
导致商业地产泡沫

上海在行置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分布不均匀导致商业地产泡沫

商业地产正在搅动新一轮投资热潮,商业地产的市场空间也在不断被扩大。与此同时,各地商业地产“泡沫”、“溃败”的消息却不绝于耳。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商业地产的未来又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中国企业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上海在行置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国。《中国企业报》:有专家认为,目前商业地产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与泡沫并存的情况,您认为呢?

姜新国:这个问题还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我个人认为,确实存在水闸效应,就像长江三峡,水闸大坝一打开,飞流直下,一刹那的开发量会相对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小的城市,水闸效应比较明显(目前水闸的效应应该是比较弱化了)。

多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有结构性或者区域性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两条:1、区域性规划不好,人口等各方面规划没跟上。2、房地产转行,由于住宅房地产的调控,现在都转向了商业地产,万达、红星美凯龙、银座是几家比较大的做商业地产的企业,另外还有一些小房企。短期开发造成了总量上的过大和结构上的相对过剩。

城市居住区的变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过去欠账多。1993年,上海的商业地产只有500多万平方米,到2003年,也只有700—800多万平方米。1949年解放到1980年改革开放,到1995年职工住宅的开放,长期居住需求大量的欠账,而城市在发展,扩散性发展,新的地方要不要建?城市空间放大,有建的需求,过去上海卢湾区、黄浦区一平方公里10万人,现在向郊区疏散了以后,高度聚集的地方也就4—5万人,人出去后,要生活,配套要跟上,城市工业变大了以后,就产生了增量需求。

然后是商圈的变化。随着人口居住区的变化,新的商圈产生了,诸如上海新增的中山公园商圈、徐家汇商圈,老的商圈过去以步行和公交为主的商圈渐渐消退,老的商业渐渐萎缩,这样的商圈建设就是有效开发,这就产生了新的商业地产的需求。

这些都是合理的有效需求。空间的变化,居住区的变化,交通的变化,商圈的变化,就造成了商业地产的新旧更替。

再一个是商业业态的升级。过去商业形态是传统百货,路边商铺,现在大型购物中心出现了,这是汽车社会的产物。传统的百货楼就显得不适应了,传统的商业设施最大的缺憾是没有停车位,上海淮海路近几年大量利用新开发的项目紧急补上这一块,不然它就没有长期的生命力。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车,而且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没有停车位你商业就活不了。这就对旧的商业设施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者,中国的消费类型跟国外是不同的。我们常拿国际上欧洲1.2,香港1.5、美国1.7—1.9的数据来套中国,我个人认为是不适合的。中国人吃的方面追求新鲜,到商场的频率比较高,外国人可能一周去一次商场购物,中国老太太可能一天三次去超市买菜购物,所以,中国高一点,到2甚至以上都在合理区间内。

所以,泡沫化要理性地去看,商业地产分布的不均匀,前置性(提前开发)、空置化、过量等的确存在,而所谓的泡沫是无效的开发,如果开发是有效需求,就不是泡沫。《中国企业报》:在当前中国投资渠道非常缺少、住宅地产业受限的情况下,商业地产受到了投资的追捧。这些都造就了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那么,您认为,商业地产的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究竟怎样?

姜新国:我个人认为,在商业地产的发展当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盲目的多,规划失控,地方上商业规划年限短,40年,住宅的项目也做商业,规划的部门过多,多头管理,然后谁都管不了。对整个城市的商业做规划,谁来做?不明确。

二是应用的水平差。有很多商业地产收益率不高,往往卖掉走人,不注意后期的运营,短期效应严重。

三是政府控制规划的能力不够。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多不淡定,而国家关于资本市场的许多新的政策在变相为房地产减压,对住宅地产、对商业地产都有好处。我个人认为,整个来讲,将来进入商业地产的节奏会放慢,开发商不理性的状态会趋于理性,商业地产市场会趋于缓和。

而且,未来,商业地产会纳入到资产开发。这在实际中已经有例子了,一个旅游景区正在这么做,它拿未来三年的收益融得资本,这就为商业地产进入资产包打通了道路,资产化后金融化,这就大大降低了商业地产的税收,现在很多企业的商业地产开发都在走这样一条路,从房地产的投资开发纳入资产开发。至于那些5—6年一直不动的物业,俗成僵尸铺,将来怎么变成公共设施,是有机会的。《中国企业报》:那么,在您看来,商业地产的冬天到来的说法站不住脚了?

姜新国:本质上来讲,商业地产是区域性的市场,东边日出西边雨,没有全国性的好,也没有全国性的不好,是个特殊的生态,未必全部坏,也未必全部好,过剩的地方一个阶段内不能造了,稀缺的地方还能造。

不动产的属性是不能搬来搬去的,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过剩相对比较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盘活的几率就比较高。在新疆,30万人一个项目就建200万平方米的商业,号称要打通欧亚大陆的商贸板块,本地消费没有,商品没有聚集,物流也跟不上,可能就会过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