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论衡
 

2013年8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恒天然自曝家丑方面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枫逸

恒天然自曝家丑方面值得借鉴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日前宣布,该公司一家新西兰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杆菌。国家质检总局8月4日上午公布四家可能进口问题乳清蛋白的进口商,相关企业已对涉及的问题产品采取追溯、召回等措施。(8月4日《新闻晚报》)

自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洋奶粉备受青睐。在公众看来,国外乳制品标准严格,监管规范,质量有保障,宁愿花高价钱也要买个放心。对于企业来说,“澳洲原装”、“新西兰进口”等金字招牌,更是招揽消费者的有力法宝。然而,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却让洋奶粉安全的神话不攻自破。

事实上,从雀巢、美赞臣检出三聚氰胺,到多美滋、雅培陷入虫子门,近年来洋奶粉频频曝出丑闻。中消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婴幼儿奶粉投诉翻番,其中洋奶粉约占6成。就拿此次出事的恒天然为例,去年9月就有部分奶粉产品被检出有毒物质二聚氰胺残留。

按说,新西兰拥有世界上最为严格和成熟的乳制品质量监管制度,从牧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都受到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约束,即使这样,恒天然乳清蛋白中的肉毒杆菌,也不是监管部门检测出来的,而是企业自检报告的。甚至,此次涉事的毒奶粉销往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无一例外都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

这不免让人想起那句话,“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常识。食品安全点多面广,从大型企业、餐饮巨头到小作坊、小摊贩,从生产、加工到储存、销售,每个单位、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和隐患,即使再严密的监管体系,再规范的执法流程,都无法完全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更何况,面对庞大的监管对象,有限的监管力量也是捉襟见肘、分身乏术。按照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对产品样品实施进一步检测,直至7月31日,才发现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可以想见,有哪个监管部门为了一个样品,能够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跟踪检测?

解铃还须系铃人,食品安全问题根子在生产者,因此,企业才是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只有食品企业加强自律,守信经营,我们的消费安全才有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恒天然集团敢于主动向国际社会自曝家丑,积极联系客户撤回产品,这本身也值得国内乳企学习借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