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3年8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于POS机积累的数据不能与商户其它经营数据互联互通,能否准确地反映商户的还贷能力和信用等级有待商榷。

银行争食POS网贷
“大数据孤岛”藏风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银行争食POS网贷“大数据孤岛”藏风险

利用商户POS机收款流量获取贷款客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银行创新业务模式的重要途径。

日前,中信银行联合银联商务推出POS机网贷业务,这已经是继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后,第四家发力POS网贷业务的银行了。

所谓POS机网贷,是指银行通过综合分析POS机商户的收款量、现金流量等交易信息,作为争取银行信贷和银行放贷依据的贷款方式。

随着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POS机平台、电商平台等各类商户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成为银行信贷的香饽饽。然而,由于各个平台之间数据并不共享,片面依靠单一平台的大数据展开信贷的风险正隐藏其中。

无需抵押,针对中小企业

“股份制银行最缺的就是渠道和客户,银联就是个大渠道,还有现成的200万商家及其背后更多的持卡人,可以弥补中信在物理网点上的缺陷。”就与银联商务合作一事,中信银行一位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银联商务POS终端超过300万台,网络覆盖全国所有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服务特约网络商户超过200万家,是国内最大的银行卡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约占银行卡收单市场40%的市场份额。

记者联系多家银行发现,POS机网贷业务并非中信银行首创,去年,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就已经先后推出了类似的业务。不过,相比这些银行最高100万元的授信额度,中信银行则根据商户的收款量和净资产而定,没有统一上限。

一位信贷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说,这些银行POS机网贷业务共同的显著特点是,无需抵押,即使如中信要求客户拥有房产,只是作为贷款的参考依据,主要通过POS机交易数据和客户资产数据即可进行系统预审批,解决了中小企业传统贷款必须抵押的难题。

POS机成银行圈地市场

据了解,商家在申请POS网络贷款时,银行一般都会要求企业先安装POS机。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安装了POS机就能申请中信等银行的相关网贷业务,而且必须是安装该银行的POS机或者合作的POS机才可以。

“(原因)很简单,自己的POS机处理起来会更加方便,而且对商家申请资质、交易信息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别的POS机,即使你想去合作,他们也不会轻易给你数据。”另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随着其网贷的价值逐渐被挖掘,POS机正在成为各大银行跑马圈地的新市场。根据记者调查,招商等银行之前还在努力吸引银联POS机商户,而随着银联商务与中信银行全面合作,尚不清楚招商等银行是否还有机会。

对此,上述信贷行业人士认为,虽然POS机积累的商户流水量、反映的商户经营状况等为银行信贷提供了依据,由于这一数据不能与商户其它经营数据互联互通,例如许多商户可能同时配备不止一家的POS机,甚至可能已经在某P2P网贷平台有了贷款,能否准确地反映商户的还贷能力和信用等级有待商榷。

孤立的“大数据”

POS网贷反映的这一问题并非个案,在P2P网贷、电商小贷等其它网贷形式中,由于用户交易纪录等大数据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各个平台不愿意将数据进行共享,而是独自开发或者在有限的合作下开发,这就使得平台的大数据成了一个个的孤岛。

以刚刚起步的P2P网贷为例,各个平台通常都以用户在自家的交易信息为评级依据,缺乏与其它平台尤其是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就导致了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最终给放款人甚至是整个平台带来坏账风险。

即使在已经比较成熟的电商小贷平台,作为信贷依据的平台大数据也存在孤立的局面。例如阿里金融,阿里大数据积累了数百万商家、十多年的交易纪录,是阿里金融与传统银行抗衡的唯一一张王牌,自然不肯轻易授予他人。

数据处理公司百分点创始人苏萌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数据是不能流动的话,那每个企业看到的是一个数据孤岛。大数据真正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是在于数据能够流动起来,企业外部数据占的权重会越来越重要。

“这里面有平台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因为央行征信系统的主要来源和使用者都是金融机构,像P2P网贷这样的新生事物不在其中,即使想接入也接入不了。”P2P企业拍拍贷一位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拍拍贷已经联合多家同行成立了网贷联盟,力争年内实现联盟内机构借款人预期信息查询,形成区域内统一的征信平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