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企业环境治理特刊 上一版3
第32版            企业环境治理特刊
 

2013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污染治理之路
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

专访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中国污染治理之路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

“时过境迁,今天我们面临的污染方式、资源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大为不同。”7月20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如此表示。

《中国企业报》:曾经有一个调查,中国和日本将“石油和煤炭消费所致二氧化碳增加关联的地球温暖化”列首位(71%和70%)。而韩国将其列为第2位。您觉得这说明了什么?

林伯强:这个调查离目前老百姓关心的集中排放、雾霾很远。二氧化碳老百姓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东西他是不关心的。一般而言,除非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等对可持续比较关注的地方会有这样的担忧,一般老百姓担忧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而二氧化碳是整个地球的事。

就中日韩三国来说,现在日本已经过了雾霾的阶段,如果说日本比较关心二氧化碳,这个有可能,因为他没有雾霾和地面排放可以担心了。韩国也快过去了,介于中国和日本中间。而中国目前正处于雾霾严重的阶段。

造成雾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汽车尾气、城市建设、地形构造等等,但是,大量消耗能源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主要原因,这也引发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和改善的呼声。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中日韩三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各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优势?

林伯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发展到10%及以上速度增长的时候,雾霾比中国目前还严重。

日本的治理方式首先是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消耗。在这个方面,发达国家的煤炭都控制在20%以下,日本也在20%多一点点。其能源消费主要是核电和石油,核电大概占到其能源结构的20%—30%。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9%还要多一点。这样的能源消费比例下雾霾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国家成功的环境治理经验似乎向人们展示这样的推论:即快速增长发展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经济快速增长来尽快超过对环境不利的发展阶段,抵达对环境有利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跟发达国家当初面临的环境已大大不同,高速经济增长将面临资源缺口,资源价格会持续走高,工业化的剩余可能不足以用来消除外部的不景气。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极端气候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这样,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除了更困难和成本更高,是否真正走得通,尚未知。

而且很多经验是学不来的。比如说日本的核电占比高达30%,中国目前只有10%左右,甚至不到这个比例。由于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全世界对核电都在反思中,日本本身也在寻找替代核电的道路,中国要上马核电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从长远来看,核电是绕不过的一个方面。

再说石油,如果大规模地进口石油,成本会不会大大提高?又会影响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企业报》:这些年,中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视起来,但还是不断有严重污染的案例接连被曝光,该怎么样让这些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呢?

林伯强:现在工业排放标准已经有了,还可以更严一点,其实就两点:一个是排放标准更严,一个是执法力度更到位。理论上来讲,治理排放没那么难,英国也就用了10—15年的时间,当然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付出成本,另一个就是以什么替代,能源替代很困惑,什么样的成本我们可以接受?如果不在乎成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乎成本,就很困难。

排放标准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很多情况下是有标准的,但不执行是没用的。罚和管要结合,要同时进行,靠自觉是不行的。

《中国企业报》:您曾经说过,中国的环境污染某种程度上仍在积累过程中,只围绕某些成品油油质而小修小补,将无益于环境改善,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尽快设立强制性工业排放标准,才能真正摆脱雾霾天气。那么,您认为中国的污染治理之路会是什么样的呢?

林伯强:时过境迁,今天我们面临的污染方式、资源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大为不同。发达国家经验说明,在工业化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这里“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很重要。目前的人口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庞大的人口压力下,大规模、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是否会使环境污染接近或者超过资源和环境的临界点?是否会过了临界点而仍然没有真正意识到?而且,我国某些形式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能已经是不可逆的。我国环境治理的困难会很大。首先会加大整个经济运行的能源消耗量,其可行前提是有大量低廉的资源供给。

一般来说,环境的改善需要依靠收入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调整、资源效率提高、投入构成变化及生产技术进步,除收入水平外的其他几种因素受资源价格驱动。因此,相应的政策组合应该是:设立环境标准和约束指标,通过能源价格改革来反映环境和资源成本,来促使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能源强度降低和废物回收利用率提高,引导对常规能源的替代和清洁能源技术的竞争力。

改变能源结构很难,注定路程很漫长,在城市里把污染转移出去,对提高工业排放标准,加大惩罚力度,都会有所帮助。另外,我觉得核电是不可避免的,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等,应该是未来中国能源替代的选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