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策
 

2013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在研究的支持外贸发展措施的总思路是为企业提供一个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既有利于稳定出口又有利于扩大进口,既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又有利于开拓新市场,发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综合优势的贸易环境。

“稳外贸”新政将出出口企业或再被“松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稳外贸”新政将出出口企业或再被“松绑”

专家指出,商务部正在研究一系列政策以缓解出口企业压力 CNS供图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万亿元人民币,下降2%,出口总值下降3.1%,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三个月低于50%。商务部对全国1900家重点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出口订单趋冷、利润趋薄,近1/3的企业认为,今年出口额将比去年有所下降。

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会上表示,根据国务院指示,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采取支持外贸的措施,这些措施会很快出台。

外贸近期快速下降“套利贸易消失、进出口价格下跌、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导致中国外贸近期快速下降的直接原因。”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称。

除此之外,潘向东认为,海关贸易统计主要依据进出口金额,因此商品价格对海关统计结果有很大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今年世界经济下行态势下失去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6月28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276.1,为年内最低的数据,较今年2月份的305.6的高位下降了9.7%,海关测算的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已经连续15个月同比在下降,其中今年6月份当月同比下降了3.9%。

而汇率问题是导致外贸企业陷入困境的政策性问题之一。“过去美元走软,压迫人民币升值;现在美元走强,人民币还在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压力非常大。”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指出。

企业订单趋冷、利润趋薄

“今年公司可能不赚钱,有一点点微薄的利润就不错了。”以外贸出口芯片为主的北京信美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旭昌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外部市场需求低迷、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国内制造业投资需求滑坡则是根本原因,外部贸易环境恶化更是雪上加霜,抑制出口进一步扩大。”北京宇峰康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海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增速由5.5%调低到5.1%。外部市场需求疲软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的下滑,出口增长陷入低迷。

“国内劳动力成本在继续增加,今年上半年多个省市区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成本压力在不断加大,产品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出口难度加大。”刘旭昌对记者表示。

国内工业生产放缓,抑制了原材料进口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同比放缓1.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5.2%,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造船、光伏等行业盈利能力也在下降,进一步抑制了原材料进口需求。

同时,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贸易环境出现恶化,对中国优势产品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

支持外贸政策出台

正当其时

“支持外贸政策措施出台正当其时,部分出口费用有望减免。”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

据沈丹阳介绍,正在研究的支持外贸发展措施的总思路是为企业提供一个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既有利于稳定出口又有利于扩大进口,既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又有利于开拓新市场,发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综合优势的贸易环境。

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8项措施。主要内容为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融资规模,有效减轻企业资金流压力,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加强对小微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指出,下一步外贸政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稳定出口退税机制。首先是全力以赴确保出口退税的及时到位,避免形成新的拖欠;其次是积极探讨由中央财政统一承担地方的出口退税比例,调动地方出口积极性;再次是继续研究扩大在外贸企业全面实行免抵退政策,缓解出口企业的压力。

“在我看来,应该继续实行自主降税进程。通过临时减免或调整关税结构,继续鼓励企业扩大进口,特别是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一方面可以平衡贸易,另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提前折旧,构建新的竞争力。”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表示。(下转第二十四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