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产业公司
 

2013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商平台过度扩张商户为亏损买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电商平台过度扩张商户为亏损买单

进入2013年,今年6月唯一的一次全面价格战遭到冷场,随后销售额破万亿的淘宝网被曝光90%的卖家亏损、京东商城一向被人称道的物流和售后突然频遭投诉,一切都似乎意味着,经历数年爆发式增长背后的中国电商行业开始出现了数症并发的局面。

日前,更有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持续地加速将存在的问题全面暴露,今年以来开始进行阶段性战略调整。这是继京东首先强调整体进入休养生息阶段后,又一家决定加入到“修身养性”的巨头。

电商行业观察人士、科通芯城营销副总裁刘宏蛟认为,面对大跃进之后越来越多的问题,卖家、用户和电商企业都在趋于理性,未来中国电商行业将进入一个盘整期。

淘宝90%亏损

“淘宝网有600万以上的卖家,真正赚钱的不足30万,5%的比例。天猫有6万以上的商家,不亏本的10%都不到,去年‘双十一’,1%的商家占了50%以上的交易额,前10%商家占了90%以上的交易额。”互联网分析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不同于其它以自营为主的电商企业,阿里系电商属于纯粹的电商平台,无论商家盈利与否,都可以稳定地收取商家10%到20%左右的营业收入。尤其重要的是,数百万想要跟同行争夺流量的商家,还为阿里带来了广阔的广告和营销市场。

“淘宝的入口主要是展示广告和搜索。广告自不必说,搜索上也需要通过购买各种营销工具,才能勉强在搜索上排到前几页。我们一月的收入看起来也有上百万元的流水,实际上除去进货成本,大都给了淘宝。”一位经营女包的淘宝店主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淘宝这种稳赚不赔的模式正在被其它电商竞向效仿,目前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亚马逊等主流电商都已经实现了平台化。这也意味着,未来淘宝网上苦苦挣扎的商家目前的困境极有可能在这些电商平台重演。

“前几年一拥而上的中小卖家为中国电商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卖家趋于冷静,这将对整个电商行业的增速产生负面影响,不过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商入驻可能会抵消这一空白,未来电商的主要玩家将是传统品牌商。”刘宏蛟说。

京东服务蜕化

“7天无理由退换货”一度是京东商城的主要卖点,甚至也是很多用户第一次网购的重要驱动力量。如今时过境迁,经过两年的急剧膨胀尤其是平台化之后,京东的物流和售后等服务上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指责。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新浪微博中输入“@刘强东”,搜索到的用户投诉不一而足。虽然电商企业被投诉并非新鲜事,对于一向品牌、口碑较好的京东来说,却着实是件新鲜事。根据记者观察,在某知名电子商务投诉平台,京东曾一连数月保持零投诉的纪录。

网友“刘宅男上班ing”在微博上表示,“亲身体验了下京东商城所谓的晚间配送服务,事实证明和我微博搜到的其他网友遇见的一样,京东配送根本晚上就不送。”另一位名为“洪湖的老麻雀”网友也投诉说,在京东买到一台坏了的戴尔电脑,京东回复其需找戴尔交涉,戴尔又说要开具检测证明才能更换,而原来都是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

“京东这些问题明显是过度扩张,服务却没有跟上。在平台化的过程中,京东首先是承诺的服务如夜间配送不能兑现;其次未能像原来那样很好地控制产品质量,最后又不能和供应商拿出对问题订单的有效解决手段。”刘宏蛟对此评论说。

而在京东等电商企业服务滞后的背后,则是越来越多的网购达人从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中走向理性。而记者身边原本热衷于网购的朋友中,近来已经开始了从网购走向实体店的逆势,“尤其是服装类,尺寸、颜色跟商品本身差别太大了”。

苏宁放弃加速

“持续的加速将我们存在的问题全面暴露出来了,线上线下融合度不够,决策链条过长,服务体验存在差距,知名度提升很快,吸引了很多新用户,但忠诚客户的转化率不高,持续的盈利模式没有建立。”李斌直言。作为从传统实体店转型而来的电商,苏宁易购在扩张速度上鲜有能望其项背者。2012年,苏宁易购销售额为183.36亿元,同比增长210.8%。统计数据显示,能够达到200%年增长速度的,只有京东商城一家。

正如李斌提到的那样,快速扩张的背后,苏宁易购服务体验存在差距。记者在新浪微博中搜索“@苏宁易购”,消费者投诉的数量远远高于京东商城。而且不是像京东这样挑战性的夜间配送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物流配送的问题。

刘宏蛟认为,随着电商企业趋于理性,跑马圈地将降为相对次要的地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物流、售后等用户服务上来。在上述多种因素影响下,预计2013年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不过相对其它行业增幅还是比较明显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