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3年7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额宝现“鲇鱼效应”
刺激银行业务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余额宝现“鲇鱼效应”刺激银行业务创新

支付宝将用户余额绑定基金投资的余额宝开始显现鲇鱼效应,一个月来,类似的金融产品不仅有基金公司如东方财富网的“活期宝”、数米基金网的“现金宝”,日前更有广发银行联合易方达基金推出的“智能金账户”业务。

中国银行一位人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央行放松利率管制、银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需要创新服务方式、拓宽盈利渠道,才能更具竞争力。

盘活活期存款

日前,广发银行联合易方达基金推出一项“智能金账户”业务,通过一个账户整合储蓄账户、货币基金及信用卡三种金融产品,帮助用户在充分利用活期余额理财的同时,还能透支广发银行的资金用于消费。

“在网银基金菜单下签订自动申购协议,然后设置信用卡自动还款业务,智能金账户自动理财业务目前只适用于易方达货币A基金(110006),可以获得最高相当于活期存款20倍的收益。”易方达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这已经不是第一款模仿余额宝的创新金融产品了,早前,还有基金公司如东方财富网的“活期宝”、数米基金网的“现金宝”相继问世。用户不用去银行网点或者网银开户,可以直接通过这些基金网站注册账户,绑定储蓄卡即可开通相关业务。

“长期以来,90%的基金销售都是通过银行完成的,银行抽走了基金公司的绝大部分收入。在支付宝余额宝的灵感下,基金公司尝试通过业务创新,吸引用户到自己网站开户,无疑是一场革命。”有长期工作于基金公司的人士说。

一位互联网金融观察人士认为,余额宝已经引发了盘活活期存款的鲇鱼效应,即使银行不去做,基金公司可以自己来做,直接在基金公司网站开户绑定银行卡开通,而广发银行智能金账户通过自家网银绑定基金开通,明显是在跟基金公司争抢主动权。

叫板余额宝

不过,智能金账户眼中的主要竞争对手仍然是始作俑者余额宝,这款产品凭借支付宝的数亿用户和强大营销能力,上线一周即迎来了百万用户,上线一个月即吸金150亿,对于银行和基金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企业报》记者对比智能金账户与余额宝发现,从收益来讲,智能金账户可以获得最高相当于活期存款20倍的收益,远远高于余额宝之前提出的可达活期存款的10倍左右。不过二者都是用于购买基金,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明显可以看出的是,智能金账户就是一张银行卡,消费范围比较广泛,而且还具备信用卡透支功能。而余额宝只能用于天猫、淘宝等的购物支付,虽然支付宝推出了“虚拟信用卡”功能,额度肯定没有一般信用卡高,而且有一定的门槛。

“智能金账户在消费、透支上的优势是由其金融机构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余额宝只能用于淘宝网购也是由其互联网电商的属性所限制。不过,整体来看,还是余额宝在灵活、创新上的特点更为明显一些。”上述行业观察人士指出。

据悉,余额宝可以实现T+0的购买赎回,即随时取款,而智能金账户的时间要久一点,是T+2。另外在最低额度方面,余额宝能做到1元起步,智能金账户则需要最小500元,活期宝等产品甚至需要1000元。

银行意在增加客户黏度

然而,尽管相比东方财富网的“活期宝”、数米基金网的“现金宝”,这款由银行系主导的将活期存款与基金投资打通的理财产品智能金账户显得较惹眼,但广发银行则在此事上表现得比较低调。

多位广发银行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均避而不谈,只有一位人士勉强透露,广发银行容忍活期存款资金的流出,是希望能通过这一创新吸引到新的客户,而且还能增加客户的黏度,然而试图通过其它业务收入来弥补。

上述中国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活期存款与基金挂钩的趋势日前走强,银行并非没有意识,只是对基金公司放开用户之后能否找到新的增长点尚无定论,而且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丢掉活期存款这块肥肉。

目前,除了高调登场的广发银行,据悉华东也有一家股份制银行推出了类似的业务,只是因为担心存款流失而一直比较低调。另外,现金宝目前可以支持17家银行,这也离不开银行的支持,至少说明这些银行不反对这一业务。

“广发银行属于区域性银行发展来的,跟四大行相比肯定先天不足,想在竞争中迎头赶上,只能在创新上更大胆一些。据我观察,四大行除了工商,在互联网金融上都比较保守,反观广发、中信、招商,明显积极得多。”这位中国银行人士还说。

自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一举措被视作银行市场化的重大改革,银行之间业务竞争势必更加激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