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3年7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由工信部公布的近三年C-BPI相关行业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排名中,在婴儿、儿童洗浴及润肤品牌的一到十名排位中均未发现青蛙王子的身影。

被指数据注水
青蛙王子陷“假账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雪

被指数据注水青蛙王子陷“假账门”

有媒体报道,福建日化品牌青蛙王子经营方面诸多问题不合常理。经分析认为,该公司高业绩背后的销售额及规模疑作假,与关联方交易也存蹊跷。

事实上,自2011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以来,青蛙王子一路高歌的业绩增长便引发了行业质疑。

5月,该公司上年财报披露后不久,便有网友先后在投资者社交平台分析质疑其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销售额掺水。6月4日,该公司发布澄清公告,但公告内容并未对上述问题完全解惑。

初进KA渠道市场规模被指掺水

今年1月1日,青蛙王子终止了家庭卫生产品业务,称其已完成吸引分销商对集团各类别产品兴趣的任务。至此,儿童护肤和洗沐浴产品成为其主营业务。

据公司招股书显示,2010年国内前十大儿童保湿乳液品牌中,青蛙王子位列第二,市场份额为23.1%,接近强生24.1%的占比。在洗沐排名中,10%的市场份额远低于强生的27.3%。

在该公司6月7日发布的2012年度业绩报告推介资料中显示,其护肤品类以29%的市场份额居榜首,超过强生的22%、郁美净的7%和嗳呵的4%。

然而,记者在由工信部公布的近三年C-BPI相关行业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排名中,在婴儿、儿童洗浴及润肤品牌的一到十名排位中均未发现青蛙王子的身影。

据行业分析数据显示,大卖场及超市在儿童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中占比逾50%,其次为网购。

为进一步扩充旗下产品,2012年青蛙王子产品进入一二线城市KA渠道。市场显示,儿童洗沐、护肤用品在大城市品牌渗透率较高,从老品牌手中抢夺市场并非易事。

“对比强生收购的嗳呵品牌近年三四亿元的销售,青蛙王子如此的高销售(2012年为15.7亿元)值得质疑。较其更早进入KA渠道的国产品牌郁美净2012年收入是6亿元,小浣熊则约为2亿元。而日本品牌贝亲2012年的销售为8亿元,这其中还包含了定价较高的婴儿产品(哺乳用品和尿片)收入,此外贝亲的儿童洗沐产品均价1.5倍于青蛙王子。”前述网友质疑。

在青蛙王子针对网络质疑发布的澄清报告中称,自1999年诞生以来,国内二三线市场始终是青蛙王子的销售重点,并占据集团66%的市场份额。

有媒体发现,2012年下半年青蛙王子在三四线城市和地方性卖场的上下半年收入分别为3.7亿元和7.52亿元,增长超100%,对深耕该市场多年的公司而言,上下半年业务增长的巨大差别难以理解。

有分析师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按其澄清报告中称,其儿童个人护理产品主要占据三四线市场,但在当前人力成本大幅攀升的环境下,低端区域传统日化行业毛利率应该不会太高,而该公司财报显示的毛利率逾50%。

高投资回报率引关联方交易猜想

截至记者发稿,青蛙王子市值达54.36亿元。在其财报中,同时引起高度关注的还有高投资回报率。

“青蛙王子公司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堪称奇高。以公司净收入除以平均投入资本,得出的青蛙王子过去三年的ROIC分别为2010年131%、2011年112%以及2012年的83%。”上述网友分析,这一系列数字远高于日行行业领头羊宝洁公司和上海家化的30%左右。

该现象引起媒体猜测,招股书中显示的青蛙王子上市前后存在的关联方交易或许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该公司曾于去年发公告称,自2013年起终止所有家庭卫生产品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集团与福建双飞日化订立的加工外判协议的持续关联交易,以专注核心婴童个人护理产品业务。

这家入驻在蓝天经济开发区的企业,既是青蛙王子品牌前身和上级集团,也是青蛙王子的生产方,还同时拥有其他日用化学品公司。同时生产非青蛙王子品牌,包括双飞剑、深呼吸和出口代工产品。

上述网友分析,除去5.3亿元左右的IPO融资,青蛙王子净现金流从2009年底到2012年底只增加了2.79亿元,远远低于净收入的总和5.69亿元。而这期间有不少现金流出,包括资本支出和内部派息。

除此以外,“2012年底还有一笔未予具体披露的贷款。该笔资金是青蛙王子向当地一家不具名的第三方所借出的8000万元。若不是关联企业,这样大笔的资金借贷却不公布,详情值得推敲。”该网友表示。

针对该质疑,青蛙王子称这笔资金是通过信托理财产品认购方式由招商银行作为托管银行借给一家独立第三方A股上市公司,并已收回全部本金及利息。不过,青蛙王子至今未透露这笔巨资借给了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