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论衡
 

2013年7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宽户籍制度仅仅是城镇化的第一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邢滋沂

放宽户籍制度仅仅是城镇化的第一步

6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也是2013年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城乡有别的二元化户籍制度,已经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的身份不明确,城镇化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全面放开小城镇、有序放开中等城市,逐步放宽大城市等的落户条件,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将成为城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元户籍制度。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种制度造成的发展局限和弊端也日益明显。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社会要有可上可下的人口流动,才不会变成僵化的社会结构。我国的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流动时不仅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同时也限制了城市居民的流动性,这对于我国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非常不利。

同时,因户籍差异而造成的待遇差别也颇具争议。户籍像标签一样划分了本地人和外地人,并和公民切身利益相关联,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城市特权”,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拉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公造成了城乡收入分配不均,所以加剧了城乡割裂,造成社会分化。

以上弊端决定了城镇化必先从破解户籍差别入手。眼下,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已经向前迈出了第一步,但还未完全“松绑”。这一步迈出之后,还有很多路要走。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城镇化绝对不是单纯的户口的城镇化,不是将所有农民都转为城镇居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户口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些优越性已经完全没有了。一纸城镇户口,并无法解决人的生存与生活问题,更无法保证幸福感和中国梦的实现,在户籍制度放宽的情况下,还必须打破落户壁垒。

农民进城后,最担心的是什么?是子女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问题,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种种权益。只有保证公民在迁徙后享有的权利平等,才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的地位平等。均化公共服务是改革的一个难点,它不能通过政策直接“一刀切”,要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来减少矛盾。实现这个过程比放开户籍更难,由“高门槛,一次性”到“低门槛,渐进式”获得权益,恐怕不是三年五年的事。

农民成为城镇居民之后,他们的生活与保障性服务也要跟上,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住房、就业问题,要避免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之后,失去住房和生活来源。同时,也要加强教育投入,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病有所治、老有所养。这些不仅是他们面对的问题,也是政府需要思考并回答的问题。

显然,放开户籍限制,只是城镇化的第一步,而且只是一小步,接下来还面临着户籍放开后的种种难题。让农民进城梦变成现实,过上美丽生活,还有很长路要走,我们不必高兴过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