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七月行动实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七月行动实业
 

2013年7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企关系应作何解?

十字路口寻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十字路口寻路银企关系应作何解?

王利博制图

闹“钱荒”的是银行业,感受到生存威胁的却是实体经济。

上海一家做稀土新材料的公司会议室里,桌子上铺满了厚厚的灰尘,一股潮气向记者袭来,显然,这家企业已经很久没有开过会了。公司的总经理俞女士年逾80,为了维持企业运行,变卖了家产,自己和老伴搬到了公司里来住。

“我们缺钱,缺口在1亿元。”这是俞女士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目前,俞女士已经没有办法从银行贷到款。“银行不会轻易贷款给我们。”俞女士说。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的话也从侧面印证了俞女士的话,“我们现在对于房贷要比以前谨慎,而且来自于企业的贷款在逐月减少。”

工信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大量的资金囤积于金融业中,很少流向实体经济,这段时间的调研表明,中小企业的日子是最难过的。

越是过剩行业

“钱荒”越厉害

俞女士无奈之下甚至给上海市市长写了一封信,要求政府能够扶持一下作为新兴产业的新材料行业。

上海市政府在给俞女士的回复中要求其到上海的相关部门去进行新兴产业的认定,从而决定能不能获得新兴产业的补贴。但俞女士告诉记者,这个认定需要的时间过久,企业恐怕拖不起,而且就是拿到扶持资金,也是杯水车薪。

俞女士的公司利用稀土新材料生产的是一种动力电池,比铅酸电池更为环保。但由于下游电动车厂商更愿意使用价格更便宜、市场货源更为充足的铅酸电池,使得俞女士难以拓展市场。

“铅酸电池现在是过剩的,而且已经上了国家的产业调整目录,是要被淘汰的,但就是禁而不止,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生存困难。”俞女士告诉记者。

俞女士现在的公司里,30亩的大小的厂区里,仍在上班的员工不足10人,大部分人都被俞女士放了假,而俞女士公司的账目上也仅剩下了几万元。

“我们是被落后、过剩行业打败了。”俞女士认为。

但过剩行业的日子更不好过。

典型的过剩行业钢铁业,之前曾爆发过钢贸商的“倒闭潮”,这一次钱荒将会影响到中小钢厂。

唐山的一家钢贸商李继明告诉记者,由于从银行贷款越来越困难,只能从钢贸商手中拿钢材预付款,河北一家小钢厂一直在用钢贸商的钱运转,一旦贸易商的资金断裂,钢厂也只能关门停业。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民间借贷。我们要不行了,那些小钢厂很多都得倒闭。”李继明告诉记者。

而钢贸商既要给钢厂钢材预付款,又要为客户垫资提货,资金链压力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上市钢铁企业中,重庆钢铁资产负债率高达88%,韶钢、抚顺特钢、华菱、八钢等也超过了80%,而行业标杆宝钢资产负债率也达到47%。“钢厂现在还贷款很困难,那些大钢厂资产负债率都不低,中小钢厂日子就更艰难了。说不定哪天就关停了。”李继明说:“我做过调研,下游的客户普遍缺钱,造成了钢材需求一直上不去,所以我们生意清淡。”

由于铁路、房地产行业受钱荒影响较大,直接波及了水泥这一传统过剩行业。

唐山一家水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感受到了钱荒带来的压力,华中地区的销量已经降了一半,银行近期又在收贷,导致公司资金链极度紧张,几乎没有流动性资金可言。

资金短期内流向实体经济

不被看好

尽管高层意图使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短期内不被看好。

上述工信部官员向记者透露:“我们也在观望,单独一套货币政策显然不能解决企业的钱荒问题,最好应该还有财税和出口等配套政策。”

“怎么降低融资成本是我最关心的。但短期内就算有政策出台,效果也不会明显。”俞女士说。

钱荒还未爆发之前,广东一家民营企业相关负责人就曾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是所有成本当中最高的了,超过了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而目前已经有银行表示要提高利率。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公开表示:“如果央行对银行同业及理财业务采取政策紧缩时缺乏与市场的充分沟通,且延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实体经济中的信贷利率抬升,反而会对年内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据记者了解,企业对银行业的悲观并非毫无依据。温州一家鞋企老板郑先生告诉记者:“我现在一年还能有500万元左右的利润,可即便是这样,从银行贷款都非常困难。以前去银行贷款,第二天贷款就能下来,现在基本办不下来。”

郑先生认为,就算钱荒问题结束之后,估计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信贷紧缩的状况持续,在控制盲目过度投资、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制造业的成本,尤其是融资成本将只升不降。

李继明告诉记者:“指望银行降低利率,贷款给企业不太现实,还不如给企业进行大幅度的减税、退税,这也是一种办法。”

在企业普遍悲观的时刻,一些银行业界人士认为,信贷结构调整后的资金投向将是科技型企业、保障房、经济适用房、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