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人文生活
 

2013年6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一份针对我国企业家群体的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企业家表示对“治理环境不太关心”。构建生态文明有赖社会各方力量,企业家在这当中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蓝天还可以重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蓝天还可以重来

王利博制图

2012年年底有一个统计数字,让很多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企业高管选择“放弃事业回国”。而很多年轻人以“阴霾的日子不仅让我感到痛苦、为未来感到恐惧,更为没有出生的孩子感到绝望”这样的理由与父母“拉锯”。

“阴霾”的日子,谁能幽默起来?

今年的“亚洲熄灯日”,一家地产企业向员工发出倡议:为了倡导广大员工和业主爱护地球、节能低碳,同时结合集团绿色低碳建材、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倡导大家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低碳减排,用实际行动减少发电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集团参加“熄灯一小时活动”,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这份倡议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出之后的一天时间里,很多人轻描淡写地给了一个笑脸,转发的却很少。“这样的态度在中国企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位网名为“环保卫士”的老板对记者表示。“所以我说,即使是常识,在中国也需要深刻普及。有多少企业真正做到手拉手向前走?”一直强调此观点的某社会学家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带着这个话题,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位钢铁企业管理者。他表示,“不得不佩服陈光标的精神、勇气。光盘行动也好,自行车上会也好,都表示了一个企业家对公益事业的信念与坚守,不是简单的幽默和自嘲。”

负责接待“亚布力企业家年会”的一位管理者强调一个原则:“我无法幽默,但积极地想,当中国企业家们都聚集这深山老林、雪海之中,自然想到了对家园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我希望可以达到文化意义的提醒。”

多次选择在“长城公社”举办品牌活动的外国企业前高管对记者表示,作为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张欣夫妇最大的贡献不是微博上的种种幽默段子,而是10年前获奖的建筑作品“长城公社”。他们将环保理念、个人理想付诸在作品中,展示给北京,展示给世界,那才是文化,是企业家应该有的行动,是与世界先进商业文化的最好沟通。

2013年,当上“环境监督者”的潘石屹不再幽默,不再搞笑,而是承认“残酷时刻来临”。但他依然与很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们一起呼吁:提高企业家的环保意识,首先要进一步严格环境保护执法和环境评价等相关工作,让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条高压线,违法将会使企业难以生存,让企业家感到环境问题的约束。

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消息: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要求各参赛单位设计并实际建造一栋住宅,以太阳能作为这一住宅运行和生活能源的唯一来源。如此苛刻的条件让很多“效益在前”的企业家打消了参赛念头。

而大同某企业董事长则为活动捐资1000万元,他的理由是“为环保活动助力值得参与”。他的行为感动了很多经济学者、行业专家。他们在大会小会上表示:“他是从内心出发的,他清楚污染环境是危害自己和子孙后代的事情。”专家们呼吁,“要激发企业家的环保精神就要改变社会生产机制,让企业家在关心环保的同时,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企业家的集体觉醒

从2005年开始,100名中国企业家每人每年捐赠10万元人民币,连续10年,1个亿的巨款用于沙尘暴源头———阿拉善的生态保护。一位表示“要抓紧争取加入阿拉善项目队伍”的华为集团员工志愿者对记者说:“我一直想辞职干公益事业。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一直关注阿拉善项目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萧今在北京人民大学举办了《生态保育的民主实践》发布研讨会。她说:“在阿拉善SEE这个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家的思想、精神在逐渐成熟,也看到了资本回归民间环保对NGO(非政府组织)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推动。”

阿拉善创始会长、企业家刘晓光表示:“它验证我们的灵魂。企业家,不光捐赠出钱,还出时间,亲自去看沙漠里为什么出了沙尘暴,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刘晓光一辈子都难忘在2004年的阿拉善,作为首创集团总裁的他“忽悠”来一帮企业家到阿拉善看王维诗下的“大漠孤烟直”。但是,在沙子里一跪,大家都“明白了”。

对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表述,企业家杨利川是“如果没有真诚的公共活动,一群非常优秀的人在一起也可能变成愚蠢的团体”。

也许,在中国创造出环保公益模式太艰难了。所以,《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宛丽坦言,富人们的生态民主试验不是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可以概括的。到阿拉善的各个群体的行动和认知,更为准确的是“生态体系和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

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开始清醒了。“因为我们用人类社会的价值观、GDP和生产方法,打破了生态体系中自然演进的逻辑。我们要纠正,不然就是历史的罪人。”

当时间进入2013年,中国公众是有理由为这些企业家骄傲的,因为团体的治理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哲学智慧。但大家都明白了,现在中国的环保界NGO仍然面临非常严峻的困难。

“我们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每一步行动、每一个环保项目会走到哪里,但我们只能像堂吉诃德一样一点点去做。我觉得如果我们在阿拉善地区积累了一点点试验的经验,或者有一点传统的话。”阿拉善SEE发起人之一、企业家于建东的观点还是启发和鼓舞了参与者。

“我希望它千百为辈,传习讲求三千年。在人类社会和生态体系之间,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萧今说。

“每年将投3—50亿支撑100个大中型环保组织、1000名环保人才。”企业家王维嘉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阿拉善SEE的理想。

让我们记住企业家刘晓光的话吧,“阿拉善SEE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体觉醒。我觉得这是一种感情、一种理想、一种梦想、一种新道德和一种新希望,还可以概括为一种新文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