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3年6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新联手治理贴牌奶粉国产品牌迎来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闻笛

中新联手治理贴牌奶粉国产品牌迎来发展机遇

国内媒体对冒牌新西兰产奶粉、特别是婴幼儿奶粉的系列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近日,中新两国有关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措施,规范奶粉市场,打击假冒产品。未来,婴幼儿配方乳粉将参照药品管理的有关措施,严格生产许可。同时禁止企业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分装生产。

中国对生产企业

执行五不准

6月20日,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信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9个部委共同主办的“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媒体座谈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婴幼儿配方乳品将参照药品管理的有关措施,严格生产许可,参照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模式,要求生产企业全面实施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完善审核工作。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和原辅料使用备案制度,加强产品包装和标签管理,如果产品包装变化,必须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

同时,结合今年企业生产许可证期满换证,对奶源质量无保障和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检验检测条件落后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推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信息化管理,向社会及时公布并实时更新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进口商和产品名录。

对于备受关注的婴幼儿奶粉贴牌、委托、分包生产的现状,滕佳材表示,要求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五不准”: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同时,要求经营单位应购入和销售列入政府监管部门公示目录的合格产品,实行专柜专区销售,试行药店专柜销售。对距保质期不足1个月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采取醒目提示或提前下架等措施处理。

新西兰对华出口奶粉

品牌需注册

从六月第三周开始,所有新西兰生产的出口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品牌将需要在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登记注册。这可以看做是新西兰为整顿目前中国市场上贴牌新西兰婴儿奶粉混乱现状的一剂猛药。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市场上打擦边球标注为“新西兰奶粉”旗号的产品不下300种,而这些在新西兰闻所未闻的品牌,大多和华人有关。中国市场如此偏爱新西兰奶粉的主要原因就是新西兰奶粉的美誉度以及巨额的利润空间。新华社消息称,新西兰婴幼儿配方奶粉在本国超市内的平均售价在每罐25新西兰元(约合129元人民币)左右,而出口到中国的新西兰婴幼儿配方奶粉售价每罐则高达70新西兰元(约合360元人民币)。

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协会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上众多打着新西兰品牌旗号的奶粉其实并非新西兰品牌。目前在中国销售的大部分打着新西兰制造旗号的配方奶粉品牌,都没有自己的生产厂家,大部分是通过在奥克兰的合约生产商,代为加工后贴牌销往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只规范奶粉生产企业,而不是对品牌监管,造成了政府部门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种新西兰奶粉品牌在中国销售的窘境。同时,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负责市场监管的官员表示,品牌登记的要求也来自于中国有关方面的呼吁。

信心提高有望拉升

国产奶粉市场

据记者了解,目前,高端市场进口奶粉份额超过70%。根据青岛海关对口岸乳制品进口的数据分析,新西兰是最主要的进口源头,欧盟、韩国也占有一定比例。从品牌看,多美滋、美赞臣、雀巢、雅培、惠氏这五大洋奶粉合计市场份额接近60%。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更从2004年起就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九成以上。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一线城市的占有率仅有2%,其销售绝大部分在二、三线城市实现,市场地位仍岌岌可危。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发现,许多选择洋奶粉的家长在表示“质量安全信得过”时,对涨个不停的价格积怨已久。主要问题还在于国产奶粉质量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透露,“在乳制品进口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也有所提升,特别是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信心在加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奶源紧张的情况。”

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提供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12年,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检测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1.2万个样品中,产品合格率99.74%,其中婴幼儿乳粉样品12082个,产品合格率99.23%;而各口岸共检查出不合格进口乳制品318批次,产品合格率99.24%,其中不合格婴幼儿乳粉43批次,产品合格率98.17%。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