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人文
 

2013年5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逃商”的归去来兮

“逃商”是中国企业界绕不过的灰色群体,他们的走与归、罪与罚,值得深思,更需警醒。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逃商”是中国企业界绕不过的灰色群体,他们的走与归、罪与罚,值得深思,更需警醒。中国“逃商”的归去来兮

王利博制图

从宋如华到赖昌星,从胡福林到金美锦……“逃商”是中国企业界绕不开的灰色群体。

“跑路”国外的“逃商”面对的是两个选择:继续潜逃,抑或重返归途。在那些“归来”的“逃商”中,有的主动回国,有的偷偷归来,有的被遣返遭押解……迎接他们的境遇各不相同,有的重生,有的入狱———他们的“归去来兮”有故事、有变数,更有警示。

“逃商”的“归去来兮”,既是他们曾经面对的走与归,也是最终必须承受的罪与罚。

归途未完

2013年4月10日,一场等待多年的庭审在成都市中院开庭。庭审现场,人们见到了消失9年的托普集团原董事长宋如华。

至少在2004年之前,宋如华和他的托普集团曾是中国企业界“神一般”的存在。

1992年,30岁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宋如华与两位同事一起

“下海”,以区区5000元创立了托普公司。2002年,经过10年打拼,宋如华建立起庞大的“托普帝国”。同年,宋如华入选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然而,这并非下一个美妙10年的开始。此后,“托普帝国”迅速衰败,至2004年,托普集团资金链断裂,欠下总额近30亿元的债务黑洞。

企业跌落谷底之时,正是宋如华远走外逃之日。2004年3月,宋如华以治病为由出逃美国,从此人间蒸发。

2013年4月在成都法庭首次面对公众视线的宋如华,实际上早已回国多时。援引宋如华代理律师所述,宋如华于2011年主动提出回国,原因是“希望就历史问题进行一次彻底的说明”。2011年10月29日,宋如华入境,当即被逮捕。

首日庭审结束后,宋如华在看守所内透露了主动回国的原因:“想通过法律途径向大家‘说清楚’”。

在庭审现场说着一口绍兴口音的宋如华,已经多年没回过家乡———绍兴长塘头村。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宋如华曾是全村人的骄傲。据说出逃前他还悄悄回村转了一圈。宋如华清楚地记得从村里到绍兴要走几十里蜿蜒山路———如今他重返故里之路只怕会更遥远,因为对于宋如华来说,即便已经主动回国受审,但他真正的归途依然远未完结。

“逃商故事”在金美锦身上似乎更多了几分“戏剧性”,因为他是偷偷跑回来的,并上演了一场“借尸还魂”的现实版荒诞戏。

2005年,欠下2亿跑到澳大利亚的金美锦和其他逃商一样人间蒸发了。6年后的2011年8月,有人举报在成都看见了金美锦。第二天凌晨,金美锦即遭逮捕。

调查发现,金美锦早已于2007年回国,他没有回到家乡,而是来到四川隐姓埋名投资置业。在此过程中,身背巨额债务的金美锦之所以没被识破身份,是因为“金美锦”根本“不存在”。调查发现,两家公司股权都归金美锦亲戚“蒋某”所有,他使用的信用卡、社会保险卡、手机都用的是“蒋某”身份,而蒋某已于2008年年底去世。金美锦出门在外用蒋某的身份信息,在公司他的名字则是“金杰”。

虚华过后

不同的逃商都有着相似的出逃前奏,最典型的莫过于他们都善于打造美丽泡影。看似意外的人间蒸发,正源于虚华过后的必然坍塌。对于归国的逃商来说,无论结局怎样,他们都尝到了何为代价何为罪罚。

随着宋如华回国受审,曾经叱咤风云的宋如华及其“托普帝国”,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年的托普故事又再度被媒体咀嚼。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中曾经最具潜力的明星企业之一,托普集团一度在2000年前后风光无限,而这一切都在2004年宋如华出逃美国后,化为泡影、留下追问。

业界认为,托普的崩溃源于快速扩张。媒体早就质疑“这个当时最张扬的软件集团,实际根本没有软件产业支撑,资金链犹如泡沫”。宋如华曾对此一再否认,并强势表示:“10个亿的贷款资金根本不算什么,我在四川成都就有18个亿的存款。”宋如华认为走“量子跃进”式发展道路的托普,“20年后一定能与微软相比”。当日宋如华的自信被解读成枭雄般的豪言,但从那时起,败局便已注定。2004年3月,宋如华用悄然出走为这场虚华做出了注解。

2013年4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宋如华涉嫌挪用资金及合同诈骗罪一案。庭审现场,宋如华坐在被告席上,51岁的他头发已花白,与出国前的形象大为迥异。

援引宋如华的律师所述,宋如华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没有管理好托普集团,让股民蒙受损失,“但这并不代表他犯罪”。

与等待宣判的宋如华相比,温州商人胡福林正期待着他的新生。

49岁的胡福林目前正过着一种“重生”的日子———因为他曾成为出走美国的“逃商”之一,虽然逃亡时间只有短短20天。

2011年9月20日,身为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的胡福林出逃美国,有消息称,胡福林因谋求光伏业务上市,不惜代价借款投资,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欠下近20亿元重债。然而,令许多人没想到的是,仅仅20天之后,胡福林就从“跑路”老板成为“回归、重组、自救”的代表。

胡福林的出走,被视为2011年温州老板跑路潮的典型个案,他的回国“重生”也并非一己之力,背景是中央和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四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以政策和资金进行的“输血”。

2013年5月17日,温州信泰集团等5家企业召开第3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了5家企业合并重整计划草案。以债务人身份出席的胡福林,在5分钟发言时间里两次鞠躬向债权人道歉———这是他出逃回国后一直以来的姿态。

“现在可以说,我变得一无所有了,但没关系,我现在50岁再创业,从零开始,毕竟经验比以前丰富。”胡福林说。

业界更关注的是,胡福林的归来“对温州企业及80多位仍未返国的老板们所带来的良好参照”,而他和企业能否走出困境,也将“给其他出逃在外的老板们带去信心”。

这是自灰色逃商群体中透出的希望之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