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金融投资
 

2013年5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减轻互联网支付业务增长趋缓的压力,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开始了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包括从范围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业务

第三方支付加速多元化

互联网支付首度下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互联网支付首度下滑第三方支付加速多元化

电子商务增速的放缓,让互联网支付继续维持支付行业的高速增长正在逐渐力不从心。

而诞生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支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也正面临新的挑战。

多位行业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央行牌照对第三方支付指明了七大业务方向,目前数百家支付企业仍然多以互联网支付为主。在如今互联网支付业务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企业深耕理财等其它金融业务、特别是移动端支付的多元化发展势在必行。

受网购趋缓拖累

根据艾瑞咨询刚刚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总规模达到10827.3亿元,互联网支付仍是第三方支付的主要部分,占到94%。但是,与以往动则翻番的增速截然相反,当季互联网支付环比下降了4.4%。

“其实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互联网支付近几年的增幅已经趋缓,预计未来几年增长率仍然会出现继续下降的趋势。但是与往年高达50%以上的增幅相比,一季度下滑4.4%仍然令人吃惊。”艾瑞咨询分析师王维东说。

王维东进一步分析认为,互联网支付不增反降主要是因为网购增长趋缓,去年层出不断的电商价格对市场的透支开始显现,今年以来各大电商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促销。在这一背景下,一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3520.8亿元,环比下滑17.1%。

根据《中国企业报》记者统计,央行牌照涉及的业务范围包括7大业务类型,绝大多数支付企业还是更加倾向于发展历史较长、盈利模式成熟的互联网支付业务。

如今过度依赖互联网支付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就依靠互联网支付发家并且牢牢占据第三方支付行业第一位的支付宝而言,在网购趋缓和互联网支付下滑的拖累下,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垄断份额也一度被拖累了0.3个百分点。

纵深业务的扩张

中国支付网主编刘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减轻互联网支付业务增长趋缓的压力,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开始了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包括从范围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业务,例如加大对教育、基金等传统行业的开发,同时为客户提供除支付增值服务乃至整体解决方案。

“虽然传统网购业务增长出现天花板,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触网也给互联网支付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教育、制造、能源、保险、基金、理财等交易规模更大、信息化需求更高的传统行业,将成为互联网支付未来一个新的增长点。”刘刚说。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基金网上销售占市场总额的比例不到10%,而在没有类似支付环节障碍的欧美国家,基金网上销售起码占比达30%以上。目前,支付宝已经与数十家基金公司展开了合作。

在业务深度的拓展上,支付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而是通过整体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融资、财务管理等支付增值服务,财付通甚至利用用户优势对客户提供营销帮助,以便尽可能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

某支付企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将围绕核心企业的资金现结、赊销和预付等常见支付形式,开发供应链金融服务;还通过与财务管理软件企业合作,把支付服务嵌入到财务管理软件服务中,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付服务的同时,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移动支付两极化

在互联网支付即将见顶之际,移动支付被公认为将是第三方支付的另一个引爆点。实际上,就在今年一季度互联网支付下滑4.4%的同期,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取得了交易规模646.1亿元的好成绩。

“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目前两极分化的情况特别严重。在一季度的移动支付中,移动互联网支付占比69.2%,短信支付占比28.1%,即是说远程支付合计占比97.3%,而炒作了很多年的NFC手机支付等近端支付只占2.7%。”王维东告诉记者。

刘刚还分析说,远程支付基本上由第三方支付企业独自主导,基本上是直接将PC端的产品和经验复制到手机端,实施和推广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困难。而近场支付产业链则涵盖了包括运营商、银行等在内的多方利益集团,即使即将落地的国标可以将产业链统一起来,NFC手机、POS机等配套设备的完善仍然需要数年。

对两种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美国支付企业PayPal的总裁马克斯不止一次表示,近场支付的利益纠纷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目前POS机等终端配套设施的滞后则直接阻碍了NFC支付的落地,在远程支付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NFC支付今年将会“慢慢地死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