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6版:综合 上一版3
第36版            综合
 

2013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四院:豪情六十载助力“中国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丁国明

铁四院:豪情六十载助力“中国梦”

院长、党委书记何义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60年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的前身———铁道部设计局中南设计分局于2月4日在武汉挂牌成立;同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铁路建设从只有2.18万公里的规模起步,进入了有计划地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没有人想到“铁四院”会成为未来中国高铁事业的摇篮。

截至2012年底,铁四院设计建成的高铁里程达4790公里,占中国投入运营高铁的60%以上,设计在建高速铁路5000多公里,成为了现代化铁路建设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对此,中铁四院院长、党委书记何义斌自豪而感慨。铁四院的60年,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创业人的艰辛,铸就和呈现了中国勘察设计史上的辉煌与梦想。

从“铁建精英”

到“高铁摇篮”

在60年的岁月沧桑中,铁四院几经易名,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到企业体制的改革:2003年从铁道部划转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07年随总公司整体上市改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在这段时期,铁四院在国家铁路基础运输网络的建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承担了黎湛、鹰厦、焦枝、湘黔、襄渝、汉丹、衡广复线、沪宁、浙赣、京九、宜万等铁路的勘察设计任务,勘察设计铁路总长62000线路折算公里,设计建成了郑州、徐州、阜阳等20多个大型铁路枢纽,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铁路建设勘察设计任务的30%左右。

而铁四院对于高铁的研究,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据统计,铁四院累计派出210批次1100余人次赴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考察高速铁路设计、建设和维修技术;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共开展科研课题研究208项,累计投入3.7亿元。1994年12月,中国第一条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建成通车,技术改造的承建者铁四院一时名扬天下。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对2004年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并颁布实施。按照规划,中国将通过建设客运专线、发展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和既有线提速改造,初步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中国高铁的时代,宣布正式到来。

同年4月18日,由铁四院设计的京沪高铁正式开工。此后,铁四院设计京沪、武广、郑西、郑武、沪宁、沪杭、宁杭、合宁、合武、昌九、广珠、广深港、汉宜、东南沿海、杭长、郑徐等高标准铁路,总长9000余公里,已交付运营4790公里。至此,铁四院成为世界上勘察设计高速铁路里程最多、标准最高的设计院,为中国迈入高铁时代作出了突出贡献。

转型升级续写辉煌

作为中国优秀企业的一员,铁四院为应对铁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勘察设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在2013年年初将“市场导向,服务为本”作为凝聚全院智慧和力量共闯市场的关键。

铁四院积极推进“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以勘察设计为“创效板块”,大力发展“创优板块”(含工程承包、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海外工程)和“创业板块”(房地产、制造业、资本运营等)。

一份清晰的战略蓝图得到了呈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辟新的经营领域,从单一铁路勘测设计拓展到了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底隧道、市政工程、高层建筑、机场、港口工程设计以及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众多领域。由此,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而其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铁四院拥有国家勘察设计大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各类省部级人才50余人,教授级高工255人,高级工程师1267人,获得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近800人次———与创建之初只有工程技术人员149人相比,现在的铁四院可谓“名将如云”。

时至今日,铁四院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荣获127项国家级和848项省部级大奖,拥有发明专利18项,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近50项。建立了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复杂山区铁路、水底隧道、现代站房及枢纽、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及环境评价等技术品牌,铁四院由此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

从中国最早的勘察设计单位之一,到业务多元化、全产业服务链的国际大型综合设计咨询公司,铁四院一路高歌猛进———60年来的艰苦奋斗与深厚积淀,正是这一切的基础。放眼未来,铁四院必将努力践行社会责任,提高勘察设计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投入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