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提出央企利润增长10%的目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

为什么提出央企利润增长10%的目标?

在央企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央企利润10%增长目标的提出,是央企“保增长”任务的一次升级。这是国资委在2013年的重大举措。

去年央企利润增长了2.7%,今年增长10%,这个跨度不小,难度可想而知。不少央企认为压力很大。有些央企人士竟然说:“这到底是市场经济还是命令经济?企业的利润增长到底是市场说了算还是领导说了算?”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表明有思想障碍需要排除。

国资委提出经济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是传递出目前市场压力,让企业能意识到目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另一方面也会对管理层形成压力,鼓励管理层在这个压力下把企业增效的潜力给充分发掘出来。考虑到这个新的10%的目标可能会逐级分解到各家央企,因此,很多央企需要根据新的要求制定全年以及半年的增长目标,更加关心这个总的目标将如何分解,如果达不成这个目标会怎么办?有压力是不难理解的。

为什么要提出央企利润增长10%的目标?一是中央企业一季度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总体延续上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但仅为恢复性增长,从行业看,各个产业板块发展不平衡,中央企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绝不能掉以轻心。二是中央企业必须承担保增长的重大责任,这既是重大经济责任,也是重大政治责任。今年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工作,第一条就是要持续发展经济,“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是首要任务。中央企业必须发挥好“稳增长”的中坚和骨干作用,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努力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民生、促进就业上走在全国前列,以“保增长”助力全国“稳增长”。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三是以扎实有效的措施打好保增长攻坚战。要坚持现金为王,严格控制风险;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止住出血点;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积极性;坚持突出主业,夯实发展基础。

央企很多负责人能够从央企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责任着眼认识保增长的意义。作为央企,更有理由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努力,这是一种基本的觉悟。在国资委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当天下午,新兴际华集团就提出将重新调整上半年预算计划,扎实推进225管理创新体系,以“双过半”的硬标准来落实“保增长”。

国家发展要有规划,要有经济目标,这是基本的规律。国资委关于利润增长10%的目标,是从大局出发而做出的决策。从具体实践看,可以让各央企负责人明确目标,积极推进企业发展,充分挖掘企业增效的潜力,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很多时候行政目标往往更有效果,因为上级最后要靠这个目标对下级部门进行考核,这是一个规矩。

有人认为市场不在政府手中,市场经济的投资是有风险的。这话说得不错。然而,把经济指标说成是用政府的手去干预市场,就说的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来规避风险,来争取更大的利润。很多央企不正是这样走向盈利,做强做优的吗?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目标管理,也没有理由拿着市场经济的理论为亏损而逃避考核。这种心理障碍不扫除,就难以在夺取10%增长目标中有所作为。

一些企业目前陷入困境,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产能过剩、历史包袱沉重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主观上找准原因、看到问题。鞍钢集团目前在抓九项工作,包括全面强化精细化管理,坚决堵住各种跑冒滴漏;尽快清理和消除亏损源、止住“出血点”;下决心坚决甩掉各种低效无效资产,坚决甩掉不该干、干得不好的项目,坚决停止与民营企业打价格战;做好内部资源的重组整合和优化配置等等。鞍钢的做法就很好。好就好在他们是扎扎实实地找差距,承认差距,找到缩短差距的思路。

中央企业应当坚决贯彻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下决心打赢扭亏增盈攻坚战。在抓好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前提下,要发扬好中央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中央企业走出困境、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坚强作用,发挥好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好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要把扭亏增盈的责任层层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人有责,变为全员工程;要切实抓好各项扭亏增盈措施的落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级领导班子要提高执行力,加强团结协作,形成一股合力,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央企人肯定不会服输,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通过努力,实现利润增长10%的目标,大有希望。

2013年利润增长10%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有了新的压力、新的动力,我们在市场经济道路上前进的步伐也会更加踏实、更加有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