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节能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节能环保
 

2013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少宏,中国著名节能环保专家、企业管理工程学士、金融投资专业硕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主席、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协会执行主席、世界华商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联盟主席、中节盟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中金盟金融投资机构董事局主席、SEMC节能投资促进中心主任、中国节能谷董事局主席。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少宏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我从1996年开始从事节能环保的相关工作,见证了其在国内的荣辱与兴衰。

十八大之后,中国的节能服务产业成功探索出多种商业模式,并日趋成熟和完善。未来的十几年,中国除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更重要的目标将锁定在环境服务方面。世界华商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名称的由来,正是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等一系列的污染,对中国人的生存和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保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国内的环境服务产业仍处于摸索阶段,“十二五”期间,国家必将出台大量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支持环境服务产业。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推广节能环保事业时,历经了诸多困难。当时的节能服务产业,在技术领域、人才领域、政策领域、资金领域和市场领域都遇到了阻碍,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跟业界所有人的坚持是分不开的。而坚持的核心,是理念问题。我们坚信这个产业的发展,对世界、对中国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会成为商业模式领域、产业发展领域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非常多的利好政策,包括约束性指标,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仍是困难重重。许多高耗能企业,包括政府,难以甄别技术优劣,增大了开展节能服务项目的难度。其次,虽然很多银行推出绿色信贷政策,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技术领域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银行缺乏对节能环保项目可研报告的判断能力。

为了化解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鸿沟,联盟整合了国内400多位节能领域的专家,对30000个左右的项目进行可研性报告的评审工作。此外,先后与世界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合作,为银行提供前期的评估工作。基于我们的评审报告,银行再次进行风险评估和经济分析,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融资。

“十一五”之后,节能环保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联盟的会员企业里,从事节能服务产业的总合同额达2800多亿元,总投资额达到了800亿元。“十二五”期间,加上环境服务项目,总合同额预计将达到8000多亿元。我们的目标是携手联盟成员,拿下中国节能环保产业30%的市场份额。

据我了解,国内70%的节能环保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遭遇从专家、研发、技术到市场、政府、政策和资金等一系列问题。联盟通过20年的摸索,积累了多种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模式,最终将联盟定位为节能环保产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希望通过联盟的平台,给节能环保企业提供最直接、最准确的帮助。

中国的市场,归根到底,还是政策的市场。大家都知道,“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都是硬性指标,但是,政府在推动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怎么推动节能减排?有什么好项目?有什么先进模式?这三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地方政府。因此,联盟的重要服务之一,就是推动跟地方政府、高耗能企业的合作,自上而下的帮助联盟成员企业推动市场开发,同时解决地方环保问题。现在,联盟已经在全国多地城市实践了“城市节能环保财富行”活动,带领联盟成员实地考察并推动地方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

2008年以后,大型的节能环保项目开始在国内频频出现,标的额最高可达几十个亿。对这些大项目而言,集中配套产品和装备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们推出了中国节能谷的模式,通过建设产业园解决联盟内部的技术型会员企业缺土地、少厂房的难题,通过提供投融资服务解决联盟会员规模化发展瓶颈。以产业链集群的方式助力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高效率发展,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