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节能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节能环保
 

2013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中国“智慧园区”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论坛暨第三届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家峰会召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论坛暨第三届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家峰会召开打造中国“智慧园区”

全体人员起立,与所在位置的左邻右舍肩并肩挽起手臂,好似一个长长的锁链,将大家紧紧相连。

这一幕就出现在5月16日举行的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论坛上。这一条锁链,正是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论坛倡导的主题“联合发展,共享机遇”。

好戏不断是记者两天来最大的感受,随时有企业家主动要求加入联盟。而希望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有所建树的地方政府也纷纷与联盟签订框架协议,希望联盟配合做节能环保顶层设计。

据组委会介绍,两天论坛,又有多家节能环保企业加入联盟,同时与4个市县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振兴的目光转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居于首位。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8%左右,已经成为资本投资市场新的动力。

统计显示,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节能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未来在国际市场,节能环保产业必将掀起激烈竞争。”世界华商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联盟主席王少宏这样说道。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刚起步,但所拥有的技术、市场、人才,已经和国外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王少宏表示,在欧美,节能环保事业经过数十年的长足发展,与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在不同领域互相借鉴,良性互补,这将有效促进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快速走向成熟。“国外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往往局限于特定领域,尚有较多空白,我国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2012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1653.37亿元,比2011年增长32.24%。由于缺少战略指导和总体规划,尽管中国节能服务产业达到千亿规模,但就各区域发展来看,产业集聚能力不足、协同效应较差等问题层出不穷。

同时,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多达4175家,70%的节能环保企业仍属中小规模,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107家,融资难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记者从现场获悉,联盟将与中国民生银行展开合作,针对节能环保企业,设立节能环保企业互助基金会,作为产业系统解决方案———投融资系统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基金会正在研究如何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企业保证金。这也着实吸引了不少与会企业家的兴趣,大家纷纷提问。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有一大批市场潜力优异的企业,由于发展资金不足或融资时抵押资产不足,严重制约了发展。因此,请来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的代表,为大家指点迷津。”王少宏表示,但这还只是联盟为大家提供投融资服务的第一步。

在企业自荐环节,所有企业家无一例外地感慨时间太短,“没办法,希望推介的企业太多了。”

这完全在王少宏意料之中,“现在节能环保不仅是热词,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城市财富行今年已经走进11座城市,每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热情欢迎,而每一次企业家的参与热情也是超出想象,经常是名额不够用。”王少宏告诉记者,论坛结束后,他们即将赶赴下一座城市,“目前报名人数已经改了又改,加了又加”。

联盟力推产业链合作共赢模式,以中国节能谷带领国内企业整体突围,打造中国的“智慧园区”。作为中国节能谷“谷主”,王少宏称,“我们有先进的核心技术、有产品、有装备,我们不仅在国内深耕,同时还在国外建立产业化研发中心和市场化运作基地,带领中国的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国门,深入国际市场,使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站在世界顶端,成为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强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