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3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人才荒”源自人才培养荒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金骐

企业“人才荒”源自人才培养荒

王利博制图

企业做得越大,人才荒越成了一把杀猪刀。不是一个企业这样喊,几乎所有的成长型企业都在说:我们发展的最大瓶颈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也不是经营模式,而是人力资源。

就在企业的喊叫声连成一片时,我们从教育部刚刚公布的消息中看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刷新纪录,届时,近700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将同场拼杀“最难就业季”。

一边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一边是百万学子削尖脑袋找工作。中国的人力资源从源头补给上,存量和增量都无缺失之虞,人才之所以出现“断层”,要么是人才和人力的错位导致了企业用工荒,要么是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消纳、培养或配置上出了问题。

人才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这在实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里也是如此。不过,此类企业所说的人才稀缺,多指那些尖端的、绝无仅有的人才,但我国企业目前出现的人才危机,多数表现得比较低端,掰开来看无非体现为两大块,一是操作一线上出现的“用工荒”,再就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管理岗、经营岗或其他技术研发岗的“人才荒”。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像三国争霸过程中,刘备时代但见五虎上将叱咤风云,而诸葛亮时代虽兵精粮足却遭遇“蜀中无大将”的尴尬。因此,与“用工荒”相比,企业的“人才荒”更加引人关注。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会缺乏人才呢?客观上说,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产生问题的一个原因,但更多是要从企业自身找问题。多年来,管招不管留、管用不管养、管事不管人的“中国式用人”,让职场犹如演义场,你方唱罢我登台。

虽说跳槽是职业人士的“家常便饭”,但人才的离去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离开,对公司的损失不言而喻。为什么企业招人时不惜重金,离职时人家只“轻轻一挥手”?原因很多,与人才升迁通道、薪岗匹配、企业文化认同、人际关系维护等不无关系。

据CRF调查,凡被该机构评为“杰出雇主”的企业,很少出现上述问题。比如就升迁来说,不论员工选择专业路线,还是管理路线,这些“杰出雇主”都无一例外地为各层级员工设计好晋升通道。例如中兴通讯,在人才任选时,公司明确提出要为员工提供“3+1”等模式的立体化发展通道,员工可从自身意愿、个人能力出发,选择某一通道,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也可通过职位调整、内部调动和轮岗方式,横向拓展职业领域。

如果说职业发展平台能提升人才对雇主的忠诚度,那么好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留人的不二法宝。就像万科,虽然它吸引人才的法宝首推极具竞争力的执业平台,但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万科文化,是对人才最大的、最富有感召力的诱惑。对此,万科有一句名言: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向哪里汇聚。谁能成为这块谷地,就看企业管理者们的智慧和努力。

对人才起用不当,会导致人才资源亏空,而对人才培养的不给力,则必定会导致企业“人才荒”。为了破解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国内许多为了做大做强的企业只能苦心孤诣,开始从内部培养入手。

比如不迷信海归、MBA和“空降兵”的苏宁电器,经过10多年的人才持久战,现在无论是传统业务的快速扩张,还是新兴事业的横空出世,公司随时可根据需要,在自己的人力资源库中挑出“事业经理人”。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说,为人才培养所做的投入,不能叫费用,应该叫投资,是为企业未来做投资。毫无疑问,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苏宁电器不仅走在国内前列,其脉象与GE、IBM等国际大牌公司也如出一辙。比如GE公司就认为: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在制造业或者服务业,而是制造人才的能力。

然而,据观察人士透露,在国内多数公司中,人力成本的预算、人才培养的经费以及各种奖金的配发等,玩的还是“随行就市”的老把戏。国内的许多公司,虽然推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梯队工程”,甚至创办企业大学,但多有装点门面之嫌疑。由此可想,作为长线的、须有真金白银追加的人力投资,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作者系媒体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