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调查
 

2013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被就业”是高校之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郝滋沂

学生“被就业”是高校之耻

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99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求学生签完就业协议才能换取毕业证,以此提高学校就业率的“被就业”现象,也再次来到我们面前。

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面对就业难,学校想尽办法提高就业率。于是,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的现象。因为,不少学校对学生作出“要求就业”的行为,很多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就找到中小民营企业签订临时就业协议,使得这些民营企业变成了大学生们的临时“收容所”。

“被就业”现象是有因可循的。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了规定,要求高校不能只管扩招不管就业。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学校为了保证每年的招生以及国家对学校专业设置、财政经费的支持,就开始玩起数字游戏。通过用扣押毕业证、签就业协议书等方式在就业率数据中注水。学校过于追求表面的就业率,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坑害了企业。

首先,学生工作没有得到实际落实,拿不到工资薪酬,更享受不到福利待遇,也为以后档案转接造成负担。个别学校甚至不管学生平时课业情况,只要签就业协议,就发放毕业证。这样并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次,掩盖就业难的事实,使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无法掌握学校的真实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培养模式正确与否无法判断,对教育质量是否过关也无从评价。凭借不实数据当做“招牌”来糊弄外界,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虚假宣传。

同时,学生为了顺利毕业,会拿着就业协议书找到一些民营企业盖章。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用人需求比2012年同期增加6.08%。本来企业求贤若渴,以为招来了人才,可是,章盖完了人却不见了。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无疑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带来麻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运作。

为了保证就业率而鼓动甚至强迫学生签就业协议,以此来“蒙骗”外界,这对本应以诚信为本教书育人的高校来说,的确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耻辱。

要洗刷这种耻辱,高校就业率的统计方式就应当进行调整。高校在就业率上实行自主统计、上报教育管理系统发布,并且与学校的招生指标、财政拨款、专业设置等利益密切相关。这样的统计数据难以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了解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杜绝“被就业”等不合理现象,为广大毕业生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空间。

同时,企业要防止“受骗”,也需从自身开始。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想留住人才的希望迫切。但是,也要管好自己的公章,不能轻易就盖。否则不仅留不住人才,还反受其害。企业应主动与学生和学校方面进行沟通,让毕业生了解企业真实的发展情况和前景,靠自身实力吸引学生前来就业。

高校作为育人之地,应当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企业在提高自身吸引人才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之形成良好对接。只有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才能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树碑立传,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择业条件,为企业发展引进合适的人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