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3年5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地、香港地产调控为何成效迥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

内地、香港地产调控为何成效迥异

新“国五条”引发地产调控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议论蜂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出台调控措施的香港则成效显著,内中原因值得深察。 近来,以新“国五条”为标志的地产调控,似乎又陷入“屡调屡涨”的怪圈。数据显示,4月份百城住宅平均价格自去年6月以来连续第11个月环比上涨;同比则是连续第5个月上涨,涨幅扩大至5.34%。调控最严的北京新房价格继3月份后,以10%的涨幅再次领涨一线城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出台调控措施的香港则成效显著,港府连续向楼市落重药后,楼价升势开始放缓,3月份楼价一举扭转前两月平均2.6%的涨幅,非本地买家则较去年前10月平均数锐减七成。一边是进退维谷、莫衷一是,一边是立竿见影、齐心同力。内地与香港地产调控的迥异,很引人注意。当然,香港的调控措施也不是什么都好,香港地产有过大的教训,现在也会受到内地地产的影响。不过,从里面找出带规律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 不可否认,内地与香港在经济环境、调控动机、调控措施上的差异使得最终成效不尽相同。例如,内地的调控动机一直是“防止房价过快增长”,有着政治与社会因素;而港府则着眼于规避“楼市出现严重泡沫”,有着明确的经济诉求。然而无论如何,本质上都是调控,同法却不同效,实在让人不得不产生疑惑。

楼市调控的成败,很大一部分上取决于执行力。香港的调控措施得到了主流民意的支持,即便是利益严重受损的地产界,也没见多少异议。然而在内地,地方和中央之间总是在进行着一场猫鼠游戏。中央政府下达指令是一回事,地方政府怎样贯彻、贯彻得充分不充分又是另外一回事。从各大城市出台公布的细则来看,地方细则非常“不给力”。如南京市的细则全文仅132个字,仅仅是一条微博的容量。显然,大多数地方官员不愿意严格执行遏制措施。从民间看,稀奇古怪的避税高招,包括假离婚潮也出现了。

这种现象的产生,自然是利益的掣肘。自2003年开始,房地产税收与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我国房地产“五税”收入首破万亿元,达1.01万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2.69万亿元,两者合计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近48%。在香港,地产调控利益牵绊较少,香港政府财政来源多元,基本不存在“土地财政”之说,且港府2012年度的财政盈余高达648亿港元,有足够的底气严格采取调控措施。然而在内地,地方政府奉行GDP增长主义的政绩观,以及卖地为生命线的土地财政,与银行和房地产公司往往共同组成利益集团,致使房价居高难下。鼓励房地产市场繁荣不仅能够保证税收,还能提升当地经济增长,给地方官员增加更多的晋升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部分地方政府在新“国五条”落地初期,就迅速地释放推地信号。在今年4月成交的地块中,土地溢价率持续走高。

(相关报道见四版、下转第四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