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论衡
 

2013年5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锐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华为是否会上市?这一令外界非常关注的敏感话题日前已经有了确定性答案。在最新一次公开讲话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明确表示,公司董事会20多年来不仅从未研究过上市问题,而且未来5至10年内,华为既不考虑整体上市,也不考虑分拆上市,更不考虑通过合并、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资本游戏。

过往的25年,华为应该不缺少与资本联姻甚至狂欢的机会,但任正非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回避。在国内企业对上市融资趋之若鹜的生态中,任正非如此执拗和坚决地向资本市场说“不”,其另类选择的确耐人回味。

任正非曾目睹了全球化时代中资本崇拜让许多伟大企业上天入地的悲壮故事。王安电脑、摩托罗拉、朗讯科技、加拿大北方电……在这个“死亡榜单”或者“病危榜单”上,可以拉出一长串的名字,至于AT&T的被肢解(一分为三)则是资本力量最冷酷与最凶猛本性的经典写照:资本与经理人的胜利大逃亡,或者是资本的独家胜利,留给企业自身的则是一派狼藉,乃至于完全消亡。令人扼腕的是,曾经的思科,市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如今跌去了将近4/5;昔日的微软,市值高达5000多亿美元,今天正在遭遇资本市场的无情冷落;今日的苹果,有人说就是昨日的微软……

资本市场能够快速催肥一个企业和一批创业家,但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它和他们的“虚幻的成功”———应验于国外企业身上的“魔咒”更能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上市之前企业生机盎然,上市途中雄心勃勃,甚至为了上市不惜瞒天过海,而“暴富”之后,要么变得不思进取,企业戴上ST;要么卖掉股票,自挖墙脚,另立山头;要么离职套现,背弃企业,远走他国……而端详华为,成功抵抗住了资本市场的诱惑,没有随意堕入“流星”的行列,自然就不会承受毁誉之苦,也不会有体无完肤之痛。

因此,冷观资本市场中企业生死快速切换的生态,任正非对华为不上市多了更深的理解。在纽约一家著名的俱乐部午餐会上,当有人问到“华为为什么不上市”的问题时,任正非答道:“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乃至于队伍涣散;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

保证战略决策的可控性可以说是华为远离资本市场的独到用心。华为能走到今天,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公司,就是因为华为总是“谋定而图远”,以10年为目标来规划公司的未来;但是,资本是最没有温度的动物,也是最没有耐心的魔兽,自然,任正非和华为非常不愿意看到自己像其他业界同行那样总是被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非常重要的是,在华为全部职员中,目前有7万名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占全部股权的98.58%,这恐怕是全球未上市企业中股权最为分散、员工持股人数最多的绝无仅有的一家公司。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任何一家资本投资者都可轻而易举地形成相对控制权。对此,任正非不得不多一份警惕。

不上市的华为是否有足够厚实的家底支撑企业扩张与前行是外界同样关注的话题。分析华为历年的财报,不难发现其手握的“现金与短期投资”都在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190亿元人民币一路增长到2012年的670多亿元。与此同时,华为在全球各银行中拥有330亿美元的授信额度,其中77%来自于外资银行;不仅如此,华为内部的虚拟股机制也为自己提供了一种融资手段。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八年时间,员工持股计划为华为提供的内部融资近300亿元。看来,华为真的不缺钱。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