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3年5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出租车停运:
公司化改革下的利益纠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彭涵

西安出租车停运:公司化改革下的利益纠葛

公司化改革让西安出租车经营权归属问题出现争议CNS供图

5月2日19点,西安市正中心钟楼环岛,滚滚车流中偶尔有零散的出租车驶过。

“大部分出租车都停运了,听说是因为份钱太高。”路边的一位“黑车”司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引爆这场停运风波的是60天前的两份政府文件:2013年3月,《西安市出租汽车经营权管理办法》和《西安市出租汽车经营权使用期满重新许可实施意见》正式实行。

“公司化”动了谁的奶酪?

目前西安市共有出租车12115辆,在“五·一”当天停运的有5000辆左右。丁先生正是其中一员。这些停运的出租车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公户车”;与此相对应的便是“私户车”,这类出租车共有4019辆。“私户基本没有参与停运。”丁先生说。

丁先生告诉记者,他从1987年即开始经营出租车,那时完全是个人从政府部门申请到经营资质———也就成为了“私户”。“除了日常费用以及给政府交一点税,没有其他支出。”丁先生表示。

而随着市场渐热、出租车数量增多,西安市众多出租汽车公司陆续成立。“你手里的车多就可以成立公司,拿到出租车经营指标。公司雇佣的司机就是‘公户’。”丁先生说,“但那时经营权并不值钱,因为政府要鼓励行业发展。”

情况在1995年发生了变化。这一年,西安市政府实行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1996年政府开始推动了公户、私户并轨———亦即“私户”需要挂靠出租车公司经营,并停止发放个体经营权———此后政府一次性发放若干十年期限的经营权,每个“指标”收取转让费3万元。这些经营权都由公司取得。

至此,西安市出租车行业便形成两种模式:一为“半公司化”模式,出租车的经营权归公司、经营权由公司“发包”给个人,但车辆包括经营权的购买费用实际上都由司机承担;二是“挂靠个体化模式”,出租车经营权和车辆产权完全归出租车司机个人,只是挂靠在公司名下。

“我们一直感觉私户与公户没什么不同。”丁先生表示,“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私户的营运证上写的是自己名字,而我们公户写的是公司名字。”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两者有天壤之别———就是出租车经营权到底归谁的问题。

2012年2月交通运输部、人社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宣布,从当年3月起开展为期两年的专项活动,逐步推行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代替承包挂靠制。(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