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公司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立秘籍:“长治久安”的企业生态

来源:中国企业报  

元立秘籍:“长治久安”的企业生态

集团领导班子。前排右一为叶新华,右二为侯志华。

叶新华说,元立的发展有三大亮点:一是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不惜投入,以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三是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节能减排中挖到“宝藏”。

“说白了,也就是通过加大设备投入、延伸产业链、推进循环经济,从而把成本降下来,把效益提上去。”他笑着说。

而这,正是元立集团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最长产业链

+先进的生产工艺

从企业创办至今,元立的产业链一直在不断延伸。

遂钢创办初期,只能生产半成品钢锭,然后长途运到省二轻加工成钢材再运回销售,面临着“有钢无材”的被动局面,经营十分不畅。为解决这一难题,遂钢果断决策上马轧钢项目,拥有了生产成品棒材的能力。

认定这是一条可行之路,从那时起元立就开始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目前元立已经形成了钉类、丝类、网类、标准件类、焊材类、钢管类六大系列的金属制品,年生产能力达到250万吨。从源头的矿石开采到回形针等消费终端的金属小制品,元立集团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元立的产业链之长为国内之最,也是国内钉、丝类生产总量最大的企业之一,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生产上,元立产出的钢水经过几百米长的生产线后就能直接成材,其他同类企业则只能通过购买钢坯热轧加工,我们的成材率高,生产成本自然也就降了;而在销售上,一吨钢坯只能卖4000余元,一吨金属制品的售价却可达到8000元甚至1万多元,效益提升了。”叶新华说:“拉长产业链,一进一出,利润相差大着呢。把金属制品精深加工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这一点不能动摇。”

舍得投入,勇于革新,元立在生产设备上花钱很“大方”,这从企业现在拥有的一条条先进生产线就可以看出。

“我们每年花在技改上面的费用都在10亿元左右。”叶新华说。

从铁矿粉进厂到金属制品(母材)出厂,元立如今已实现了全流程数控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高速线材生产线核心设备从美国摩根公司引进,精轧保证速度为105m/s,达世界一流水平;小棒生产线定径机组从意大利波米尼公司引进,中棒生产线减定径轧机从美国摩根公司引进,均居国内精尖水准。

深挖循环经济

点废成金

通过余热发电、余压发电、以汽代电,近年来元立以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

几年前,用电问题一直困扰着元立。企业年用电量达十几亿度,几乎占整个衢州市工业用电的1/8,电费不但成为自身巨大的财务负担,而且占用大量地方用电指标。

元立刚刚从外地迁到衢州时,就遇到当年浙江省电荒,连居民用电都难以保证,元立这样的用电大户更让人头疼。

“当时很多生产线停了下来,我就在想,自己如果可以发电该多好。”用电危机把元立公司逼上了节能降耗之路。叶新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大型钢铁企业,最后引进两条全新的清洁型焦炉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可以年产130万吨焦炭,同时安装6台余热发电机组,利用尾气余热发电可达9.8万千瓦,占公司总用电负荷的55%。

尝到了这一甜头后,公司又先后利用高炉炉顶压差上了TRT1.8kw余压发电;利用高炉多余煤气燃烧锅炉,用汽轮机取代高炉风机电机等以汽代电共5.5万kw,这三项合计装机容量达27.6万kw。

“这些发电项目合计装机容量占全公司总用电负荷的95%,现在元立公司自发自用电占的比例在国内同行业中最高,已经可以达到负能耗炼钢。”叶新华的语气中满含自豪。

叶新华所讲的“负能耗炼钢”指的是,元立公司除了用电自给自足外,还成为了上网送电的供电企业,这在国内同行中尚属首例。

在此之前,山东济南钢厂曾有过循环发电的创举,其发电量占总用电负荷的50%,而元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前者。

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2010年冬天,由于气候原因,衢州当地50万伏变电所受冻出现故障,市电力局请求元立支援。元立马上调整生产,向大电网倒送5万多负荷电力,确保了部分城乡居民的正常用电。

更有趣的是,浙江省电力部门在2011年给元立下达了2万负荷上网指标。“这说明电力部门把我们公司当做发电厂了!”叶新华兴奋地说。

自从运用循环生产发电后,元立近几年间又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电网停电,一次是7天7夜,一次是2天2夜。公司在没有外部送电的情况下,通过自行发电、孤网运转,照样实现安全生产。

最让叶新华高兴的是这样一笔“成本账”:“由于解决了用电问题,与同类企业相比,一年光电费就增收14亿元人民币左右。”

不得不承认,像元立这样的“负能耗炼钢”企业出现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在国内,钢铁业一直被视作“耗电大户”,这是业内不争的事实,而元立公司几乎颠覆了这一判断。颠覆的背后,则是企业竞争力的大大增强,正如叶新华所言,“就算是卖其他企业的成本价,我还是有钱赚。”

当然,元立的循环经济并不止于此。

2010年,元立又投资4000多万元,上马了烧结脱硫项目,项目采用氨法脱硫的工艺对烧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硫铵溶液通过干燥结晶制成化肥硫铵作为产品外卖。同时,加大对水渣、钢渣和废水的回收利用,在废渣利用上,随着破碎磁选生产线、球磨生产线相继投产,全年处理钢渣45.2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水渣、除尘灰等的回收利用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三废的排放大幅度减少,企业实现了高能耗、高污染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华丽转身。

【记者手记】据了解,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的17家上市公司共亏损75.2亿元,而元立以利税12亿元完胜。元立的成功,在根本意义上源于其战略定位的准确,抓住了上世纪末我国基础原材料市场大发展机遇,并在几次调控和市场低谷期,及时向下游产品延伸,提高产品加工度,寻找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蓝海”。同时,元立深切理解“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反钢铁工业耗能高、污染重的传统印象而行之,通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成为浙江省内发展生态工业的一个典型。而元立所构筑的长长产业链,也为其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元立模式”其实就是练就长治久安的“企业生态”,而这也正是浙江省工业企业探索转型升级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样本。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