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0版:想象中欧经验 上一版3
第40版            想象中欧经验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利“蛇吞象”:洋为中用带来品牌溢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

吉利“蛇吞象”:洋为中用带来品牌溢价

吉利对沃尔沃“蛇吞象”式的并购可以说在中国汽车工业界史无前例。对此,时任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容易,但是能‘走得好’的企业还是寥寥无几。吉利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经验和道路的探索。”

耐心布局,果断出手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其实早在2002年就产生了并购沃尔沃的想法,但是因为条件不成熟只能耐心等待机会,同时积极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壮大吉利集团,为日后并购打下了基础。2007年,当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李书福果断出手,立即联系福特公司,提出并购意向,同时组建大项目团队,在财务、技术、法律、传播及综合各个专业,组建了国际知名投行洛希尔、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富尔德律师事务所、勃然思维并购公关公司等参与的规模庞大的世界顶级顾问团队,以专业团队和专业手段完成并购,赢得了福特汽车公司和世界汽车界的高度认可。

更加重要的是,吉利方面制定了全面、合理的后期整合方案,在短时间内将并购成果转化。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海外资源来充实企业的关键竞争要素,没有强有力的整合方案,并购将拖累母公司的发展,如TCL在并购汤姆逊后,整合失败导致母公司陷入巨额亏损。而吉利正是对并购后的运营方案有着详尽的计划,才获得了福特的青睐。这种整合涉及运作具体的人财物、产供销,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整合,文化上的整合,模式上的整合。文化整合更为困难,因此企业在海外收购中更应该重视这种整合。如果并购后在文化与管理上不能融合,严重冲突,那么企业肯定会倒闭破产,中国式的管理与外国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最大的互补,获得双赢。

筑牢根基,洋为中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吉利汽车已成为近两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势头最猛的企业。专家指出,吉利集团最近几年所表现出来的强劲势头和差异化发展路径显示,吉利事实上已经登上了汽车行业增速发展第一的位置。

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指出,近两年吉利的高速发展要归功于过去长时间的坚持和5年集团艰苦的战略转型。

而吉利汽车成功收购VOLVO品牌和英国锰铜控股,也为未来整个品牌的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筹码。众所周知,沃尔沃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拥有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具备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汽车主、被动安全领域拥有一系列领先技术,具有生产豪华车型的技术体系能力,这些正是吉利所缺乏并孜孜以求的。未来,吉利如果能充分吸收沃尔沃的专利和特长技术,以提升吉利汽车的技术实力和开发能力,并通过沃尔沃来解决自己的品牌短板,实现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上的转变,将为企业带来品牌溢价的丰厚利润。

携手共赢,走向世界

同时,吉利收购沃尔沃已成为跨国并购获得双赢的范本。据中国吉利集团旗下沃尔沃汽车公司公布的销量数据,合作的第二年,沃尔沃汽车就在全球售出449,255辆汽车,和2010年的373,525辆相比增长了20.3%。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税前利润接近2.4亿美元。

不仅如此,吉利与沃尔沃在联合开发小排量、高性能、绿色环保系列发动机,环保型的小型车平台及电动车、油电混合车及插入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总成系统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吉利成功将两大品牌推向新的高度,这是吉利一贯坚持“合作共赢”理念的成功,将沃尔沃“放虎归山”,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李书福认为,吉利不是为了走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为了实现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然战略选择。在国际化进程中,向国际上的合作伙伴借鉴和学习是一条必经之路。事实上,吉利也一直是按照国际惯用的游戏规则和别人进行交流谈判竞争,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和全世界的竞争对手同台竞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巨人学习,与巨人竞争,最终超越巨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