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5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5版            综合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奥秘——煤炭企业创新的开滦样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泼董泽民

创新——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奥秘——煤炭企业创新的开滦样本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不要拖延,立刻开始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创新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当一个百年煤企注入创新的血液后,庞大的肌体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开滦集团近年来的转型发展历程,我们找到了答案。理念创新转型发展之肇始

2008年至2012年,开滦集团原煤产量、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6%、983%,非煤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上升到85%,员工收入水平提高115%。2012年,开滦集团成功跨入世界500强。这一切的变化最初发轫于一次理念的创新。

时间定格在2008年夏天。在这个时间点前后,开滦集团经历了触底反弹的变化过程。

本世纪初,百年开滦似乎在一瞬间放缓了前进的脚步。2002年至2007年,国内煤炭行业正处在“黄金十年”的前半段,但开滦集团在中国企业百强的排名却连年后退。

2008年初夏,一场力主改革的理念创新风暴开始酝酿。

2008年5月21日,张文学出任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到任后的两个月内,他认真研读了开滦集团近几年的经济工作报告和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分析调研,为企业发展“问诊把脉”。7月22日,在2008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开滦集团2008年—2010年及“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正式亮相,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提出了“两个一、两个五”的战略目标和“转型发展,做大做强”的发展基调。此后,在转型发展的不同阶段,相继提出“一基五线”、“一基七业一区”、“两主一新”、打造行业航空母舰等战略构想。

理念创新带来的效果,犹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

2010年9月,开滦集团与首钢集团、加拿大德华公司签约合作开发加拿大盖森煤田,成为河北省第一家、我国第二家在国外开发煤炭资源的企业。

2011年3月31日,中滦煤化工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开滦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掀开崭新一页。

2012年6月4日,开滦集团实施装备制造产业股权投资项目获省政府国资委批准。2013年1月1日,河北滦宝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召开首次股东会议。

2013年1月11日,国际物流公司和上海铱星船舶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上海开滦海运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将恢复已经中断60年的海运业务。

……

如今,几大产业发展精彩纷呈:开滦集团构建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以及加拿大的“五大区域、七大基地”煤炭生产布局,累计煤炭资源占有量已达到200多亿吨;煤化工产业沿着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形成了“煤焦化、煤气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链条,产业综合规模在河北省最大、工艺水平在国内领先;物流产业在我国煤炭行业率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战略储备体系、市场交易体系“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物流新模式,形成了煤炭专业物流、国际物流、汽车物流等七大业务板块;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也开始纳入百年煤企的视野……管理创新在继承中发展

理念的创新,带来的是在管理领域的创新。

2012年,伴随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开滦党组织也度过了成立后的第90个年头。

1922年6月,开滦成立了自己的党组织———唐山矿党支部,这也是全国企业最早成立的党组织之一。如今,开滦集团党员已达到2.4万多名。

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借助评优、开会、表彰等传统形式来强化党建工作,显然缺少方法和手段。

在新的课题面前,开滦集团党委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加入了创新的理念。开滦党委依托覆盖全矿区的开滦局域网,自主研发了党建创新现代管控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开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实施党的工作系统化建设的工作情况,置于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集中管理。

开滦党建创新现代管控系统,受到国务院国资委党建局和中煤政研会等部门的高度评价。

百年开滦正以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的理念迎接每一个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新鲜事物。

在管理创新中,开滦中润公司已经形成了煤焦化、煤化工、节能环保“三大产业链”以及余热、氮气、弛放气、产品、水、废渣回收“六大循环系统”,实现了能源介质综合平衡利用,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循环链接及能源高效综合利用项目获得中国焦化行业协会焦化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节水和水回用项目获得河北冶金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污水深度处理技术获得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滦蔚州公司在管理创新中,不断发掘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积极谋划生态农业、矸石砖厂发展规划和思路,全面加快矿井水综合利用、林木经济、养殖产业、文化旅游的相关技术论证和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煤层地下汽化、原煤脱水、沫煤成块加工技术、褐煤变质技术的应用前景。加快储量挖潜步伐,积极开展边角煤、薄煤层、可回收煤柱、三下压煤、小煤窑破坏资源开采研究,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大矿井技术改造力度,以产能、生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涉及公司和矿井发展的重大战略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优化生产布局,合理集中生产,实现煤炭安全生产技术升级。加强节能降耗技术研究,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创新入手,坚持引进与改造并举,推进节能项目的研究推广应用,实现降耗增效。推动“两化”融合,加快矿井自动化建设进程,各矿井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煤炭集约高效生产。

开滦集团煤业分公司通风部把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设施完好、风量充足、风流稳定作为通风系统优化的基本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矿井通风系统的计算机绘制、风网解算、火灾仿真模拟等技术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在全矿区所有掘进工作面局扇强制推广了以双风机、双电源、双线路、双开关,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专用线路,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风机自动切换为内容的“四三二一”工程,推广应用了强力风筒、防炮崩风筒、风筒连接部位加箍防脱节等装置,使掘进工作面瓦斯积存现象较以前减少了90%以上,大大提高了矿井的安全水平。

在此基础上,开滦集团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作为瓦斯治理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防突管理体系,完善防突机构;编制防突工作流程,按照流程顺序开展工作;严格落实防突工作的两个“四位一体”,特别是区域防突“四位一体”,坚决做到巷道瓦斯突出不掘进、工作面瓦斯突出不采煤;建立防突和瓦斯重点工作面档案,重点工作面重点盯防;对负800米以下的新水平新区域、突出矿井的突出煤层、有疑问的区域坚持有掘必探。结合开滦矿区的特点,开发总结出埋管抽放、对角抽放和高位钻孔、高位巷综合抽放、井下固定泵站和移动泵高强度抽放等一整套回采面瓦斯治理技术,在赵各庄、唐山、吕家坨和林南仓等矿业公司试用后,有效地改善了工作面的安全条件,工作面生产能力提高60%以上,有效提高了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

近年来,随着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整合重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满足开滦集团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解决转型发展资金瓶颈,是一个重要课题。

组建和运营财务公司,是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盘活企业内部资金、提高企业集团的融资能力、支持企业发展,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次可借“他山之石”的尝试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2011年12月19日,开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开业揭牌,2012年1月1日,财务公司正式运转。这标志着开滦集团加快转型发展、推进产融结合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财务公司营业收入完成13125万元,资金集中度达到65.95%,超出行业平均水平5.95个百分点。

去年,开滦集团公司上报到河北省煤炭工业行业协会的71项管理创新成果全部获奖,并有16项获得全国煤炭系统管理创新奖。技术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2013年1月,开滦煤化工研发中心在聚甲醛改性、甲醇燃料、环己烯下游产品开发、分子筛合成、煤化工废水处理等技术领域提交的8项发明专利申请被国家专利局受理。截至目前,该中心获受理的专利已达到30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已获授权3项。

在煤化工战线,煤化工研发中心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就在一个多月之前,这个团队还以另外一种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2年12月14日,在开滦集团技术创新推进大会上,煤化工研发中心获得了开滦集团表彰和200万元研发经费。

煤化工研发中心团队受到嘉奖的事例,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开滦集团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

在技术创新推进大会上,开滦集团确定了首批技术创新领军团队10个、技术创新领军人才10名。开滦集团副总工程师、煤业分公司总工程师刘义生便是10名领军人才之一。

大会结束后,作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技术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刘义生开始忙着组建专门机构,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并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制定“十二五”期间和2013年的“三下”开采技术规划及相关研究子课题。

刘义生带领技术团队从事的研究课题正是开滦集团目前亟待破解的技术难题之一。

近年来,围绕制约煤炭开采的瓶颈问题,开滦集团加强对“建下”开采、深部开采、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并推进“两化融合”等技术改造工作;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开滦集团着力培育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为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开滦集团加快了物流信息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开滦集团加快推进了高端装备制造、矿山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打造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仅2012年,开滦集团便组织重点科研项目94项,已完成并验收34项,鉴定18项。其中有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