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2版            人文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和书:与时代的心灵对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企业家和书:与时代的心灵对话

(上接第三十一版)

柳传志曾经逢人推荐两本书,它们分别是《侯卫东官场笔记》和《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前者讲如何跟地方政府打交道,后者关乎国家命运和改革。柳传志认为,读透这两本书对于中国企业家会很有启发和帮助。

在宁高宁看来,读书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业长青》是宁高宁曾经给员工推荐的一本书。书中所述理念曾帮助他带领企业转型成功。“读书不仅是学习,而是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研究思考问题的态度。只有自己的团队这样做,公司才有好的发展。”宁高宁说。

企业家推荐的书单,虽不见得都“色香味十足”,但无一不“营养丰富”。企业家似乎也摇身成了思想“营养师”。

企业家推荐这件事儿,也经常成为书商的广告策略。在许多书的腰封上,都可以看见著名企业家的名字。请名人写推荐语一般都是书页装帧的必定内容———他们当中有许多正是知名企业家。王石曾在许多场合向朋友推荐一本叫《大狗》的书。一段时间之后,他在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新出版的《大狗》腰封上赫然印着“王石推荐”。

抛却跟风之名或作秀之嫌,企业家推荐图书,不仅仅是一种阅读,因为自书本而来的不仅有文字,还有思想和文化。

如果为一位企业家推荐的书单开出一张书页,背面印着的则是他的个性、思想、感悟以及期许,由此辐射的能量必然会深深影响他的企业,从而打造出有其个人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笔尖上的舞者

企业家与书的关系,不只是读者和“被读”,因为他们还写书。

网络书店的畅销榜上,企业家写的书总是排在很前面。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哪怕仅仅是好奇,各种态度都将指引读者在企业家的文字里各有斩获———因为当我们翻开书页,正看见企业家的思想在笔尖舞蹈。

至今已出版过五本书的李开复几乎本本畅销。此前,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首发时就坦言:“我除了是微博控,还是写书控。”

不只是李开复,王石、冯仑、黄鸣等都用出书的方式来向公众展示另一个自己。企业家出书热,也屡屡作为一种社会话题被剖析或调侃。

市场与公众早就发现,企业家写的书———无论是真正由他们本人撰写或者背后另有枪手,只要署名为其本人———这就抵得过书商其它精妙的促销手段。因为,这些知名企业家的名号,对于读者而言,便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吸引力。

已经出过好几本书的任志强目前正在写他的自传,而且为这本书“打广告”很早就开始了,因为他时常在微博里提及,比如说上一句“好戏在书里”来制造悬念以勾起粉丝的好奇和等待,而任志强的好友———通常都是知名人士,也常常就那本未来出版的书与他展开互动。

凡此种种都表明,在这本自传出版上市之前,任志强和他的好友们一道演绎了这场事先张扬的营销秀。

企业家出书脱不开商道,因为本身就饱含卖点。在很多书店,李开复自传被列为励志丛书。作为一位取得商业成功的企业家,李开复在书中回望的往昔岁月就是卖点。从成功者的人生经历和职场经验去汲取力量和领悟,这是很多读者的购买初衷。

李开复在自传中娓娓道来,而被誉为“中国证券教父”的阚治东的写作笔法则是大起大落。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证券人的阚治东,他的人生是中国股市20年沉浮的一个缩影。他历时7年亲笔写就的《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不仅仅是一部个人自传,更记载了中国证券业的一段真实历程。

“有了《赢》,人们再也不需要阅读其他的商业管理著作了。”这是股神沃伦·巴菲特对于GE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所著《赢》一书的评语。

这本书几乎成了管理界的“圣经”,至今行销世界。仅中国市场就已是超过10次印刷。

2008年,青岛啤酒原董事长金志国耗时两年完成了新书《一杯沧海》。金志国坦承,这本书是基于“赢”来写的,他将这个书名进一步生发为中国的“赢”、青啤的“赢”。在书中,金志国追溯了自己在青岛啤酒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也记录了青岛啤酒的发展之路。

出版过《野蛮生长》、《风马牛》等书的冯仑因此获赞“地产界的思想家”。他将出书比作“从子宫里看生孩子”:“看清整个改革体制变迁的过程,看到市场经济的每次重大改革,但是这个过程会发生阵痛、新生或胎死腹中,我们属于阵痛中新生的这部分人,同时也目睹胎死腹中的那部分人的命运。”

与专家学者相比,企业家写的书蕴含着实践经验和经营智慧,内容直观,而且显得更加实用———因为,创业的痛苦和喜悦是企业家们所亲身经历的。

不论是写自传,或者探究经营理念,企业家出书都是一种梳理和自省共存的表达方式,他们在字里行间所呈现的人生故事,与他的企业和这个时代融为一体,读者关注他们的文字,亦是对这个时代的探求和知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