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看安徽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两年一次的上海国际车展于4月21日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厂商都在利用这一重要舞台一展自己的利器,竭尽全力争抢中国这个巨大市场。自主品牌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汽车皖军,在今年的车展中精彩纷呈,他们运用各自的看家本领,向世界展示自主品牌的全新面貌。

上海车展尽显汽车皖军世界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晓梅张骅吴明

上海车展尽显汽车皖军世界梦

在4月20日的媒体开放日上,记者发现,我国自主品牌奇瑞、江淮两大汽车生产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国际化发展之势显现。自主品牌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展台上充满外国精英的身影

无论你到奇瑞或是江淮展台都能看到外国精英的身影,他们有的是技术骨干,有的是海外经销巨头。在奇瑞11位技术核心专家队伍中,几乎全部来自世界名车企业的顶级科研和设计专家,那些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专家,不仅将改变着奇瑞,也将中国汽车与世界汽车最前沿的技术研发和设计理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在4月16日,奇瑞汽车企业新战略和新品牌形象发布会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以感性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梦想:“自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以来,奇瑞人便矢志不渝以打造民族汽车品牌为己任。尽管奇瑞过去经历了一些挫折、走了一些弯路,但只要我们还有梦,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奇瑞今后将按照国际化的标准体系继续加强技术积累,努力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实现汽车工业的‘中国梦’。”而要实现这一梦想,奇瑞就必须依靠国际一流专家的智慧。

江淮在吸纳了大量世界顶尖科研和设计人才的同时,在汽车营销上与国际金融巨头携手,拓展海外市场。4月20日,由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共同出资组建的瑞福德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在上海国际车展上隆重开业。瑞福德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的成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同时也会对整个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与世界顶级商业银行的合作将会大力推动江淮汽车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拓展,江淮汽车也会因此大大提升终端销售的综合竞争力。

iAuto亮相“技术奇瑞”初显实力

奇瑞作为自主品牌领军企业,无论是在整车,还是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掌握方面,一直以来都处于自主品牌前列,本届上海车展中,奇瑞也再次向业界和公众证明了这一点,展现出了雄厚的技术积淀。而作为奇瑞战略转型以来的重大阶段性成果,iAu-to核心技术平台的亮相尤为引人关注。

iAuto,即IntelligenceAuto的简称,由CLOUDRIVE(智云娱乐行车系统)、ACTECO(智效动力总成系统)、CHERYSMA(智衡整车精益标准)三个部分组成,是奇瑞汽车凭借多年来自主技术积累、导入国际领先标准打造的具有高科技、标准化、前瞻性的核心技术平台。

一个独具前瞻理念的技术平台,iAuto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未来必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完美的体验。奇瑞汽车副总经理、工程研发总院院长陈安宁在介绍iAuto平台时表示:“iAuto代表了奇瑞在汽车技术研发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iAuto以先进的系统化思维,集成均衡的各项技术,带来完美整车性能,是奇瑞全新的技术标签,将在奇瑞未来的产品中全面体现,iAuto将是‘技术奇瑞’品牌形象的重要核心标志之一。”

而奇瑞以均衡技术能力打造高标准的背后,正是一支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多年来,奇瑞引进了大批的海内外人才加盟,其中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外籍专家150余人,海外学成归来的高级技术人员以及国内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600余人,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70余人。此外,分别在上海、都灵、墨尔本、东京等地设立研究院,整合全球智力资源。发布会上,奇瑞国际化团队代表亮相,以Dr.K.Baden-hausen博士、JamesBrianHope学士、HakanSaracoglu学士、SergioLoureiro硕士为核心的国际化研发团队,在整车开发、外观设计、内饰工艺等方面为奇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的JAC更是“世界的JAC”

目前,江淮汽车已出口到亚洲、非洲、南美以及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14家海外KD工厂及合资公司。一辆辆代表“中国制造”尊严与形象的江汽产品,正承载着富国强民的中国梦想,驶向世界。

“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的汽车梦。我衷心希望中国的汽车能够成为世界的汽车,中国的汽车品牌能够成为世界的汽车品牌。”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说。而江淮汽车也必将为此前行不辍。“江淮汽车发展到今天,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的梦想只有关键几步。只要始终把‘品质’放在首位,坚持打造高品质自主品牌形象,这条道路就一定会走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