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堆有机食品风投或难破困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扎堆有机食品风投或难破困局

农夫山泉质量门风波未定,大米镉超标警报声再起。

这些频发的事件让近年来一度对食品行业青睐有加的风投机构,纷纷将目光转向更为“安全”的有机食品领域,企图将之作为避风港:一边等待食品环境的整体好转,一边深扎有机食品领域,抢食这一“头啖汤”。然而据记者了解,有机食品在中国仍面临诸多实际困难,风投要想实现投资获利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资本争相“捞金”有机食品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早在2006年4月,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毅铭资本合伙就投资福建省闽中有机食品。随后,国际金融公司和全球环保基金分别投资北京德青源,青云创投、德同资本、美国凯鹏华盈资本、达泰资本、汇融资本又投资多利农庄,而软银赛富投资了多家有机食品公司和国内最大的有机专营店乐活城,产品覆盖有机大米、有机玉米、有机蔬菜等。

而最近的一起投资案例,则是今年1月恒泰(香港)贸易有限公司与河南诚业公司投入1.1亿港元设立有机食品种植加工基地。

食品行业专家陈晨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越来越多的资本和风投机构瞄准有机食品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有机食品行业即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有分析称,未来10年,中国有机产品生产总量年均增速预计为30%至50%,中国将成为第二大有机产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

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杜相革教授称,国外做有机农业已有70年历史,生产规模每年以至少10%的水平增长,中国有机行业至少还有10倍发展空间。

有机食品并非避风港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有机食品整个产业链存在诸多乱象。从上游来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从下游来看,存在买卖有机认证资格等不正常现象。事实上,有机食品并未能完全脱离污染的环境。

近日,在ChinaVenture投中集团举办的投资年会上,多利农庄首席执行官张同贵表示,中国农业污染远远超出工业。中国的土壤、化肥和农业平均每一亩是全世界的3倍以上。

此前有媒体暗访上海嘉定有机蔬果园,发现该有机蔬果园住宅、农场、化工厂交叉遍布,化肥包装袋、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一是监管不到位,各种名目繁多的认证机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买卖有机证书,导致真假有机食品鱼目混珠,糊弄消费者;二是有机食品价格畸高、让广大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武汉的一家中等规模的有机食品公司负责人江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如福认为,中国的有机食品生产尚处缓慢发展期,因其受到本身产量有限、价格偏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其消费人群将定位在中高收入者范围内。

风投:需做长远打算

“就有机食品行业而言,目前整体利润并不高,行业净利润也就是5%—10%。”湖北一位业内人士江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事实上,不少风投机构发现,业内真正做有机食品的企业规模并不大。

“大部分号称有机的企业是将有机和绿色农业故意混合,将有机食品和其他食品混在一起出售。对此,一些风投机构心知肚明,不过为了自身利益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江杰认为。

“据我所知,目前相当一部分的有机食品企业效益并不明显甚至亏损。”江杰说,“最大的拦路虎,就是销售并不畅。”

“在引进风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风投比较激进,急于在三年左右就套利。其实,这与有机食品的产业规律是相违背的。严格来说,企业前三年要想实现盈利困难相当大。”江杰说。

成立于2008年的食全食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有机食品行业耕耘了五年,至今仍未盈利。但由于产品品种单一,食全食美第一年出现了“年初100个会员,年尾只剩下20个”的情况。而成立于2009年的上海泰克比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则期望在2014—2015年实现盈利。

而多利从2005年开始建立农庄,不算前期投入,2009年才开始盈利。

“风投的投资周期三到五年,能够长期陪企业走下去,等待十年左右再上市,绝大部分风投不会冒这个风险。”江杰说,“一旦达成合作,风投就得做长远打算。”

而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一向热衷于投资中国食品行业的几家风投机构均对目前进入有机食品行业保持谨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等待时间太长”。

曾投资于蒙牛的一家风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表示,“目前普通食品行业尚在走下坡路,有机食品行业还比较混乱,公司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投资计划。”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